精准梳理差异化诉求,为不同群体发放特色卡片
北京这个社区的积分卡成文明实践“法宝”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9月22日,位于北京顺义区石园街道石园北三社区的80后义工社,70岁的吕阿姨把家里闲置的压面条机推进共享厨房,工作人员在她的积分卡上加上了50积分;理疗区内,82岁的王爷爷掏出积分卡,刷掉20积分启动按摩椅……

    张梅是80后义工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也是组建这个志愿服务团队的7位“80后”之一。她指着服务台上整齐码放的积分卡说:“这些卡片是我们激发社区文明实践活力的‘法宝’!”

    不同于寻常积分卡,北京这个社区的积分卡不仅是物资与服务的“兑换工具”,更升级为“连接人群、激活服务、涵养文明”的综合载体,成为社区文明实践的核心动力源。

    “老年积分卡”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刚搬到社区的吕阿姨偶然走进了石园北区养老服务驿站,因对驿站里的理疗项目以及合唱课、朗诵课感兴趣,她领取了一张80后义工社发放的“老年积分卡”,用积分兑换服务。可每月卡内划拨的2000个基础积分总是很快就“见底”,这让吕阿姨犯了难。

    听说子女参与志愿服务能帮家里的老人补充积分,吕阿姨的女儿下班后总会抽时间来参加安全值守等志愿服务,每服务2小时便可获得20积分;小外孙寒暑假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既奉献爱心,又帮外婆攒积分。如今,吕阿姨一家已养成了“有时间就做志愿者”的习惯,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人。吕阿姨的女儿说,一张积分卡,让一家人找到了共同的“精神乐园”。

    为了满足社区全年龄段、各类群体的需求,80后义工社精准梳理差异化诉求,除了“老年积分卡”,还设计了“星级志愿服务卡”“巾帼志愿服务卡”等多款特色卡片,构建起“全人群精准覆盖”的文明实践动员机制。

    “星级志愿服务卡”面向年轻人,与“志愿北京”平台深度联动——积分核算机制与“志愿北京”平台志愿服务时长数据同步,将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相应积分,所得积分能兑换就业信息发布、相亲交友等专属服务。

    “巾帼志愿服务卡”精准锚定女性需求,创新结合女性细心耐心等特质,设置亲子活动组织、邻里矛盾调解等专属岗位。所得积分不仅能兑换育儿课程、美妆讲座等贴合女性需求的服务,还能兑换生活物资。

    面向区级以上荣誉获得者,80后义工社还专门设置了“榜样卡”,绑定荣誉与服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的居民可一次性兑换1万—3万积分,用于享受社区服务或转赠给需要的群体。

    张梅告诉记者,80后义工社还积极链接周边资源开设了商家“一卡通”,引导社区周边商户参与助老服务,为老年群体提供义务理发、免费法律援助等服务,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开拓了更多路径。

当前:A1版(2025年09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