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63人,村民态度从拒绝到积极响应。经过数月的专业训练,团员们已经能够熟练演绎多首经典歌曲
● 许多学生也加入进来,代替电子屏幕的是与祖辈一同歌唱的温馨时光。唱歌成了劳作之余的主要爱好,村里无所事事的人少了,交流互动多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老树下、院坝里,都成了合唱团排练的场所
9月18日傍晚,淅淅沥沥的秋雨夹杂着丝丝凉意,陕西省平利县八仙镇龙门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渐渐热闹起来。村里的农民合唱团又到排练日了。年过古稀的老人、刚刚放下农具的夫妻……村民们陆陆续续抵达。不一会儿,激昂的歌声与电子琴声、架子鼓点相互交织,回荡在山间的暮色中。
“一天不唱嗓子痒,两天不唱饭不香,三天不唱心发慌。”今年65岁的姜大丽自从村里5月份组建合唱团,从未缺席过排练。
在龙门村,像她这样的歌唱爱好者并不少。合唱团团长周秀林出生于1964年,打小就爱唱歌。“锄地时唱,做饭时也唱,现在还能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唱,感觉特别棒。”
起初,周秀林走街串户招呼大伙儿参加合唱团时,村民张定兰第一个表示拒绝。她蹲在门口搓着围裙边,眉头拧成了疙瘩:“我?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还唱歌?别叫人笑掉大牙!”嗓音里掺着三分自嘲,带着几分倔强。
“种地带娃已经磨掉半条命,有这闲工夫,不如摸两圈麻将实在!”村民袁敦雁说罢便挥着沾泥的手。
…………
可转变悄然而至,村里大喇叭放着排练录音,合唱声穿越田地,飘进屋里。“咦,这声音倒是好听!”“别说,比麻将洗牌声舒坦!”不久后,张定兰和袁敦雁成了周秀林的得力帮手,挨家挨户敲门动员,嗓门亮得能从街头传到街尾:“怕啥嘛!嗓子是土里长出来的,难道还怕泥土味儿?”
在周秀林的带领下,合唱团固定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63人。周秀林的丈夫张明权说,妻子时常在梦里轻轻哼着旋律,手指还无意识地在被面上敲打节拍。
合唱团的专业指导老师张显海是土生土长的龙门村人,如今在八仙镇中心小学担任音乐教师。“乡亲们虽然没什么音乐基础,但热情极高。”他回忆最初排练时的情景,“大家音准不准、节奏不稳,有的自己跑调还把别人带偏了。”
经过数月的专业训练,如今团员们已经能够熟练演绎《北京的金山上》《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多首经典歌曲。合唱团还在演唱前加入朗诵环节,用音乐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承经典,抒发感情。“我这个满口‘八仙腔’的农民,没想到如今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来朗诵呢!”村民曾庆福说。
龙门村不是普通村落,这里是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政治军事干部廖乾五的故乡。2023年,龙门村被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后辈缅怀情谊深,传承精神齐奋进,红色基因永留存,大好山河日月新……”这首由合唱团成员董明汉创作的歌曲《歌唱廖乾五》已成为合唱团的保留曲目。每当唱起这首歌,团员们都格外动情。
合唱团带来的不仅是歌声,更是乡村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前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伤眼睛得很,现在有了合唱团,生活充实多了。”75岁的肖永立是团里最年长的成员,每次排练都最早到场。
寒暑假期间,许多学生也加入进来,代替电子屏幕的是与祖辈一同歌唱的温馨时光。王仁柏、王仁金兄弟俩,一个唱歌一个伴奏,配合默契;有的夫妻双双加入,有的甚至祖孙三代同台演唱。
唱歌成了劳作之余的主要爱好,村里无所事事的人少了,交流互动多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家住在龙门村王家榜的邻里两家曾因琐事积怨,谁也不搭理谁,两家主人刚参加合唱团时,心里同时嘀咕,下意识地选了相距最远的位置,随着排练和演出越来越多,两人不知不觉站到了一起,并讨论起音准等问题。现在,两家已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村民肖田生刚加入合唱团时,他凭着天生的大嗓门,总是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声音。尤其在集体和声部分,大家正轻柔地交融着旋律,他却突然迸出一声高昂的音调——就像水烧开时“噗”一声冒出的气泡,格外突兀。
那段时间,周秀林格外关注肖田生,每次排练都让老师多指导他,生怕一不小心,他的声音又“蹦”出来。肖田生也深知自己的问题,私下里没少下功夫,清早起来在院里练气息,吃饭时还拿着筷子打拍子。肖田生的声音渐渐从“喷涌”变得“可控”,不再是那个一开口就让人提心吊胆的“冒泡王”。
最让周秀林自豪的是,在县上的文艺汇演中,合唱团节目作为压轴登场。聚光灯下,肖田生站在队伍中,声音恰到好处地融汇在集体的声音中。“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发光!”他笑着说。
从音不准、调不齐到能够完成多声部合唱;从羞于开口到自信登台,许多原本腼腆的村民现在敢于表现自己,甚至能够在游客面前落落大方地表演。
“水清清,天蓝蓝,天书峡谷大草原,我要去八仙唻,我要去八仙唻。千家坪,悟真观,云雾那个茶香哎,醉八仙唻……”这首充满地方风情的歌曲《我要去八仙》,既是合唱团的表演曲目,又是旅游推广的生动素材。在县上和镇上举办的旅游推介会上,合唱团都登台表演,用歌声展示乡村新貌,推广当地旅游资源。
镇上也大力支持合唱团的发展。“我们为合唱团提供排练场地,还为合唱团成员配置了统一的演出服装,村民们爱唱歌,我们就支持他们把八仙的山山水水,人们的精神风貌都唱出去。”八仙镇党委书记康华说。
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老树下、院坝里,都成了合唱团排练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