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碑林区:文明实践让群众当主角,让文明驻人心
◎ 白戈明 许婷婷

“唐韵新风沐邻里 共绘文明实践圈”暨唐诗进小区首场示范活动现场。

“一刻钟文明实践圈”启动仪式暨首场示范活动现场。

    自2020年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来,碑林区始终围着群众需求转、跟着群众喜好走,在打造“一刻钟文明实践圈”上持续发力——将文明实践阵地精准嵌入社区网格、街巷角落,让理论宣讲、文化活动、便民服务等资源触手可及,真正把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把服务送到群众手心里。这一“接地气”的举措,不仅缩短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距离,更让文明新风在街巷院落里扎根、在百姓生活中生长,让文明实践的温度时刻温暖群众。

    阵地“沉下去” 文明触手可及

    “以前觉得文明实践站是‘专门办事的地方’,现在逛公园、遛广场,随时都能参与活动。”家住文艺路街道的李师傅,每周都会去环城公园的“流动文明实践点”下棋、听宣讲。碑林区顺着群众的生活轨迹“布点”,让文明实践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固定”变成“流动”。

    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碑林区先把1个区级中心、8个街道实践所、105个社区实践站的“基本盘”扎稳,11个阵地还成了省、市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又把阵地往群众常去的地方“延”:纪念馆里设红色宣讲点,图书馆里开读书分享会,就连小区院里、广场角落,都成了“微实践点”。

    线上阵地也没落下。区里的融媒体公众号每月发布“文明实践菜单”,群众点开就能看“下周有啥活动”;“文明碑林直播间”常邀请交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聊天,上次消防员教大家使用灭火器,直播间里3000多人互动提问。

    服务“对胃口” 让群众当主角

    “之前社区搞书法课,我家娃不爱去;后来问我们想要啥,我说能不能开个机器人兴趣班,没想到真办成了!”提到社区的“点单服务”,家长刘先生竖起大拇指。碑林区深知,文明实践不能“自说自话”,得让群众“点单”,才能把活动办到需求上、服务送到心坎上。

    区里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团队接单”流程:社区网格员走街串巷问需求,把“要义诊”“想学法”“需维修”记下来;中心根据需求,派给对应的志愿团队;服务完还会回访,问群众“满不满意”。去年暑假,张家村街道实践所的“童心筑梦”夏令营,帮助20多个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孩子假期无人看护、学业辅导难等问题,家长们都说“解决了大难题”。

    志愿者队伍也“接地气”。陕西好人李鑫每周一给环卫工人免费理发,24年从未间断;张小蔚的劳模服务队,帮助居民维修水电、查安全隐患;“雷锋车队”免费接送考生和80岁以上老人,这些“身边好人”带头干,同时也带动越来越多居民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微光如炬、聚沙成塔,现在全区有140多人的“凡星宣讲团”,还有无数街坊邻里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大家都说“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品牌“活起来” 让文明成习惯

    “每月5日‘文明集市’,我都来凑热闹:能给免费修家电,还能领文明手册,有时候还能看皮影戏!”住在东关南街的赵大爷,是“文明集市”的老常客。碑林区推进文明实践活动,聚焦打造能长久运营、兼具特色的“有口皆碑 聚爱成林”品牌项目,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根植人心。

    “凡星汇光・理润碑林”宣讲品牌,注重用“小切口”解析“大政策”、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在项目工地,工人常因忙碌没时间专程外出为子女咨询中高考政策,志愿者通过“板凳课堂”既为工人讲相关政策,更一对一帮其子女解答中高考疑点、最新政策及报考技巧;在老旧小区,“百姓名嘴”给大家分享“垃圾分类咋省钱”,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到垃圾分类知识。

    “一刻钟文明实践圈”通过整合文明单位、各类好人、模范、优质品牌项目等资源,常态化开展科普、文艺文化、义诊义剪、家电维修等惠民活动,同时积极探索“一刻钟”微宣讲、微服务模式,既让群众实现“出门就能享服务”,又以“短平快”的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小事。柏树林街道的“犇犇志愿服务队”,帮商户调解矛盾、帮老人买菜;张家村街道的“小红船直播间”,线上收集微心愿、线下解决这些困难。现在,不少居民习惯了“有事找实践站”“有空当志愿者”,文明成了大家的生活习惯。

    如今的碑林区,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志愿红,还是院落里的欢声笑语,都充满鲜活生动、暖人心脾的文明实践“烟火气”。今后,碑林区还会继续围着群众转、带着大家干,让文明实践融入百姓日常,让文明新风在碑林的街巷院落间落得更实,成为涵养城市气质、推动区域文明向上、点亮百姓幸福生活的持久力量。

    (碑林区文明办供图)

 

当前:A4版(2025年09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