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形”到“有效”,山东昌邑市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提档升级——
让阵地“建起来”、服务“活起来”
◎ 张旭霞

    服务精准

    依托“群众点单”模式,资源精准对接,理论宣讲、农技培训等服务更接地气、更冒热气

    品牌增效

    “昌城有爱”“理润潍水”“绿满乡村”60+IP齐放,所站皆品、百花齐放

    资源磁吸

    700个阵地+6万名志愿者+10万场活动,文化、医疗、科技全要素下沉,城乡同频共振奏出“文明交响乐”

    7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星罗棋布,6万名志愿者活跃城乡,10万场惠民活动温暖人心——7年来,山东省昌邑市文明实践工作从注重阵地建设的“有形覆盖”,全面转向提升服务效能的“有效覆盖”,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提档升级的精彩蝶变在昌邑大地全面展开。

    “精准滴灌”取代“大水漫灌”,群众点单成新常态

    提升文明实践服务效能的关键在于推动资源有效整合、供需精准对接、服务见人走心。

    前不久,昌邑市中医院根据奎聚街道新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需求,开展了一场特别的义诊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忙碌的上班族等群体提供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模式,让理论宣讲化作乡音俚语、农技培训扎根田间地头、文艺展演呼应乡愁记忆,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更冒热气。“我们不再‘猜’群众想要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说’。”昌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线上平台问卷和线下走访,昌邑市广泛征集百姓的“微心愿”和“深需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

    “活动常态化”取代“仪式化”,文明种子深植人心

    怎样避免文明实践“月末一阵风”“季末一阵忙”?

    昌邑市着力在“常态化”上下功夫。各实践站(所)制定并公示年度、月度活动计划,将理论学习、技能培训、休闲娱乐、读书观影等服务固化下来,转化为可预期、可参与的生活日常。

    在都昌街道,每月一次的文明集市为群众带来理发、修鞋、健康检测等便民服务;在柳疃镇,一场场围绕丝绸文化开展的“非遗课堂”,已成为孩子们寒暑假的固定期待;在卜庄镇,“土专家”志愿者定期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常态化的活动,让文明实践的种子从“落地生根”到“开花见效”,真正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此外,昌邑市建设280余处城乡群众易于聚集、烟火味浓,人气旺、受欢迎的“没有围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安排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000余场次,大门常开、活动常新、服务常在,群众“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品牌化”取代“零散化”,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推动文明实践从“有效”走向“高效”,昌邑市深谙品牌的力量。

    “昌城有爱”志愿服务品牌聚焦一老一小提供暖心关怀;“理润潍水”理论宣讲品牌,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地方文化故事相结合,宣讲声声入耳入心;“绿满乡村”行动则动员志愿者投身人居环境整治,绘就生态宜居新卷……昌邑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了一批辨识度高、影响力强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60余个优质品牌项目带动全市文明实践工作整体提质增效,形成了“所站皆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昌邑市不断探索新方法,丰富平台、多元激励,文艺骨干、科技人才、医务工作者等各行各业骨干4000余人争先加入文明实践队伍,将个人专长转化为服务社会之力,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生动局面,为文明实践品牌塑造注入了坚实力量。

    从“有形”到“有效”,如今的昌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已成为聚人气、凝人心、兴文化的“百姓之家”,为昌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文明动能。

 

当前:B1版(2025年09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