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做科学的准备,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场景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领悟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
● 整合教师资源、联动外部力量等,打造既懂技术又擅教学的教师队伍
● 避免“划等级”“唯分数”评价,更关注学生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怎样的壮观景象?”在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上,一位五年级学生举手提问,随即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多媒体大屏上生成瀑布倾泻的视觉画面,并解释古诗的创作背景等信息。
今年秋季学期,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覆盖;浙江杭州、陕西西安等多地中小学也全面新增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
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到多地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如何让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生根发芽”?人工智能通识课上又该学什么、怎么教、让谁来教才好?
怎么教?
分层递进螺旋上升
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2025年,随着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被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招。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
“在数智时代,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法律之间的关系。”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沙景荣说。
“我们引进了飞象星球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这套课程是覆盖全学段的动态课程体系。”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校长陈娟说,低年级可通过机器人编程培养兴趣和人机协作思维,高年级则进阶至AI绘图,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开发。
陈娟介绍,该校去年起引入“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采用螺旋式进阶设计,10门、160节分层进阶的课程体系,贯穿真实生活场景。在“智能双师”授课模式下,线上大屏的老师设计课程任务,线下课堂老师把控课堂节奏,组织学生互动讨论,并对讨论成果进行实时评价。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我了解到人工智能能模拟人类思维和行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让我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激发了我学习的好奇与热情。”柏庐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徐诚佑说。
各地因地制宜构建“刚性标准+柔性适配”的灵活模式。在课时方面,北京要求,各中小学每学年融入不少于8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通过信息科技与综合实践课的“双课融合”,确保其每学年不低于8课时;山东省要求,一、二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内容,三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在学段衔接方面,杭州按学段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广东省则打出一套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素养提升、育人赋能的“组合拳”,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AI知识。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建议,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要在尊重他们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下,做科学的准备,不仅要有内容的逐渐提升,还要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场景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领悟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
谁来教?
多元补充师资力量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推进中“谁来教”是关键。在杭州,当地通过整合教师资源、联动外部力量等路径,打造既懂技术又擅教学的教师队伍,为AI教育落地“保驾护航”。
在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的“AI未来馆”,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与机器人对弈、体验智能仿生手、用AI开展专注力训练。多样的AI教学场景背后,是学校组建的专项教师团队,以信息科技、数学、科学老师为核心,自主设计教学内容,让AI教育更贴合学生认知。
针对AI技术更新快、跨学科的特点,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明确教师能力标准,并分类分层开展培训。面向管理者、研训员、学科教师及AI专职教师,通过专题培训、跨校交流提升能力。同时,借助智能教研平台进行诊断指导,持续夯实教师专业基础。
杭州还推动学校与高校、企业联动。浙大城市学院信息和电气工程学院潘树文教授团队,每周都会走进中小学,开展两个课时的AI社团课,将前沿技术成果带入课堂。高校与中小学之间也形成双向互动,高校分享技术知识,中小学教师传授教学经验。
“师资不足是首要挑战。”沙景荣认为,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各地实践看,信息技术教师是当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主要授课力量。北京在今年7月启动了“百千种子计划”暑期实训,首批覆盖130余名骨干教师;秋季学期开学后,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深入各区和学校开展巡讲。
多元补充师资也在同步推进,山东省寿光市要求各校组建AI讲师团队;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则推动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人员进课堂。
“可以针对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师资培训,联合师范院校开展课程研究与教学研讨,发动在校师范生参与教学,补充师资、培育新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计卫星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指出,需因地制宜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对于乡村、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相关数字资源开展教学,同时借助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支持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设施与课程的建设。
怎么评?
避免“划等级”“唯分数”
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AI素养?
“过程性评价更能反映学生AI素养的动态成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认为,评价应避免“划等级”“唯分数”,更应关注学生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地正在探索多元化评价路径:北京市海淀区采取“项目答辩+作品展示”模式,广东多地推行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等综合评价方法,上海重点攻关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评价。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对小学生不安排纸笔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AI活动记录卡”量化考核合作探究、工具整理等行为习惯,并做一次1至2分钟的口头报告,用来讲解作品原理。对初中生要求案例分析真实AI应用场景,撰写200字左右的观点短文,还会要求提交800字左右的《AI技术应用调研报告》,内容如“智慧安防人脸识别在校园安防中的利与弊”等。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主要采用学术论文方式,考核要求引用参考文献提交2000字以上的文章,如“生成式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等。这些评价指标体系贯穿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确保了不同学段教与学目标的达成。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评价方式,学校能够有效衔接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多元化评价路径对教学资源与实施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如何避免城乡学生间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应降低对高成本硬件教学仪器的依赖,重视教学内容设计,培养学生智能意识。”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计卫星建议,有关部门应细化县域及乡村地区扶持政策,推动建立城乡对口帮扶机制;师范院校需加快完善相关专业建设,将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纳入师范生培养体系。
(综合《半月谈》《中国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