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 四川省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 王丹

    高效的课堂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追求的共同目标,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优化学习效果。

    一、构建高效课堂模式,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指导

    高效课堂,课堂效率高、方法最优化。近年来,宜宾市推广的尝试教学法及我校近期推广的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均融汇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的理念,即学生先学、老师精讲精练,就是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学生合作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用最有效的方式做出讲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题(课堂提问),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真正做到“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从而打造一个师生共生、共学、共赢的课堂。例如: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预习,说一说知道些什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思考提出:“盘古开天地以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盘古开天地以后又是什么样子?”“他是怎么开的天地?”等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阅读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教师设计了填空练习,抓住“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地之间”等关键字句,让学生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接着进一步引导:“面对一片混沌的未知世界,盘古敢拿起斧头劈开天地,这需要怎样的勇气?”让学生感受其开创精神;再聚焦“身体变成风云、雷声、山川”等段落,提问“盘古死后仍将自己奉献给天地,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深化对无私品格的认知,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做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知道的不讲,有困难的地方通过合作讨论完成,实在不能解决的教师根据需要做精炼的讲解。最后通过当堂练习,巩固课文重点,真正做到了为学而教,顺学而导。这就是在尝试教学法和学为中心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高效课堂模式。

    二、构建高效课堂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生的“学”

    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它的实施需要落实学生的“学”,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认真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例如,课前设计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达到预习的目的;课中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用问题支撑课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有效强化当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从而真正从落实学生的“学”入手,实现高效课堂。例如,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预习,说一说知道些什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围绕小“男子汉”的饮食、独立诉求等生活片段展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思考后提出:“小‘男子汉’为了独立做了哪些事?”“他面对挑战时为什么能那么沉着?”“作者为什么说他是‘男子汉’?”等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阅读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教师设计了细节品读任务,抓住“自己买东西”“坦然面对分离”等关键情节,让学生体会他对独立的执着。接着进一步引导,从依赖家人到主动争取独立,小“男子汉”的成长体现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其自主意识的觉醒;再聚焦他应对困难的表现,提问“面对不顺利时他没有哭闹,这展现了怎样的品质”?深化对坚韧品格的认知,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做学习的主人,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落实了学生的“学”。

    三、构建高效课堂模式,要学会举一反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阐述了方法的重要性。例如识字,与其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不如教给学生认字的方法;学习拼音标调时,与其让学生牢记声调在音节中的位置,不如让学生尝试通过观察总结出标调规则。有咀嚼的过程,方能品出东西的美味。语文教材中经典的文章比比皆是,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例子,教给学生学习其他文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写文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遇到同类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去学习;写同类的文章,学生心中就有了总的框架,就能做到有话可说、胸有成竹。

    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要做到既有“形”又无“形”

    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既要有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拘泥于形式,不死搬硬套形式。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都应有不同的风格。课堂模式只是共同原则和指导思想的体现,为教学指明方向。细节不同,则可以彰显教师的不同风格。高效课堂模式为我们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但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有所突破、收放自如。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善于总结的习惯。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形式地继承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体现教师的个性、风格。

当前:3版(2025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