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数学课堂“有料又有趣”
◎ 重庆市开州区云枫实验学校 王小丽

    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探寻如何让课堂既充满数学的理性魅力,又能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逐渐意识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教学深度融合,或许能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生动。

    一、数字赋能,唤醒传统数学智慧

    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经典内容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化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勾股定理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商高定理”或“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版)”,《周髀算经》中“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是人类早期对这一伟大定理的探索。

    以往讲解这部分内容,我多是通过板书推导公式,学生虽能掌握定理内容,但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感受不深。如今,我借助数字化手段,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生动再现了商高与周公对话的场景,将《周髀算经》中的记载以故事形式呈现,学生们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接着,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了不同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变化。当学生亲眼看到随着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改变,勾股数的规律始终成立时,他们对定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抽象的公式层面,而是开始思考古人究竟是如何发现这一奇妙规律的。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传统数学的智慧,我还设计了探究活动。学生们分组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赵爽弦图证法。在数字化工具的辅助下,学生们将赵爽弦图进行拆解、重组,通过动画演示清晰地看到了弦图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虚实结合,感悟几何文化之美

    几何图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美学。在讲解“图形的对称”这一章节时,我借助数字化技术,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几何世界。

    故宫,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我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故宫之旅。学生们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于故宫的太和殿前,宏伟壮观的建筑、精美绝伦的装饰,无不展现出对称的和谐之美。在虚拟场景中,学生们可以自由观察、旋转视角,从不同角度欣赏故宫建筑的对称结构。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到对称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他们对几何图形美的追求。

    三、跨时空对话,传承数学文化基因

    在数学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中国古代数学家,他们的智慧和成就为人类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圆周率”这一内容时,我通过数字化教学,让学生与这些伟大的数学家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方面的卓越成就。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祖冲之的计算过程,我借助数学软件模拟了“缀术”的算法。学生们通过操作软件,逐步体验了古代数学家是如何运用巧妙的方法来逼近圆周率的。

    为了进一步传承数学文化基因,我组织学生们开展了“数学文化小讲师”活动。学生们利用数字化资源,如在线数学博物馆、数学史纪录片等,自主搜集资料,制作PPT或小视频,向同学们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成就。

当前:3版(2025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