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祭祀坑埋藏年代确定为商代晚期
◎ 本报记者 刘川 罗园

2025三星堆论坛在德阳开幕。 罗园 摄

参会嘉宾体验三星堆VR奇幻之旅。 罗园 摄

    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举行。论坛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突出学术性、国际性和创新性,搭建起跨学科、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平台。活动设开幕式暨主论坛,“文明解码”“全球对话”“文化传播”“青年创新”4个分论坛,汇聚全球专家学者,围绕三星堆考古研究成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公众考古与文化传播等进行交流研讨。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发布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研究的多项重要进展。除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年代、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铸造技术等备受公众关注的话题以外,三星堆遗址出土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陶器生产标准化、水稻耕种方式、象牙保护技术等5个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均有重要收获。

    祭祀坑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冉宏林介绍,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联合研究,碳十四年代测定显示,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相当于商代晚期。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发现可拼对的同一器物残片,表明埋藏年代相同。该成果为厘清祭祀坑年代和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

    “祭祀坑年代的确定对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古蜀文明的演进,和华夏化的进程非常关键。”冉宏林说。

   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首次发布

    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学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新的认识。研究显示,三星堆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形成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细长、弯曲器物的成型难题。

    冉宏林举例,“芯骨-条形芯撑”技术就好比逛庙会看到的彩灯,灯的内部是有骨架的,尤其是形制越复杂、体量越大的彩灯,可能有一根主心骨,有朝各个方向的支撑。在三号祭祀坑中发现的戴尖帽立人像就使用了“芯骨-条形芯撑”技术。将这一件小的立人像进行CT扫描,就会发现内部有很明显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的痕迹,包括三星堆的好几棵神树都有明确的芯骨。

    “在既有技术框架中,三星堆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创新与本土化表达。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整体认知,也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世界青铜技术与文化交流的机制提供了新证据。”冉宏林说。

    三星堆彩绘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铜胎漆器”

    在“文明解码”分论坛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站博士后刘百舸公布了三星堆漆器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介绍,三星堆彩绘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铜胎漆器”,把过去通常认为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千年。

    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后“一醒惊天下”,当时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眼睛等处似有色彩装饰。在后来的6座祭祀坑发掘中,考古和文保人员结合文物保护清理进度,重新统计整理彩绘青铜器,发现仅三号祭祀坑就至少有60件青铜器用颜料饰彩,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据刘百舸介绍,红色多出现于青铜容器、人物服饰细密纹饰凹槽及青铜神树花瓣;黑色则多见于青铜人像、面具,用于绘制眉毛、眼睛、头发及特殊图案符号。

    “三星堆彩绘青铜器的发现和研究,将重塑人们对三星堆文化色彩面貌的认知。三星堆青铜器的颜色,并不是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金色一片,而是以鲜艳的红色、金色和黑色组成的彩色。结合三星堆玉器、象牙等其他呈现的色彩,我们可以想象,三星堆人的祭祀活动,实际上,应当处于一个多彩的场景之中。”刘百舸说。

    “以往认为,成都漆艺的根源在金沙遗址。”刘百舸表示,此次对三星堆彩绘青铜器工艺的新研究,将成都漆艺的源头推前到了三星堆文化时期。

    三星堆出土金器黄金用量约两公斤  中国同期文化无出其右

    在“文明解码”分论坛上,著名金器保护专家,国家博物馆青铜研究所原研究员马燕如分享了三星堆金质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据她介绍,三星堆出土金器初步统计约有两公斤,无论是黄金用量,还是金质文物制作的工艺复杂程度,三星堆的金质文物制作堪称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

    在三星堆新发现的六座祭祀坑展开发掘以后,马燕如带领的“黄金团队”展开了文物保护工作。从5号坑出土时揉成一团到最后以面具的形态惊艳示人,便出自马燕如团队的手笔。截至目前,她的团队历经四年六个月的努力,分析检测、保护修复新出土的大大小小金质文物已有270余件。包含金杖、戴金面具人头像,以及金鸟形饰残片、金面具残片等。“初步统计,这些文物上的黄金用量,约两公斤,目前在国内同时期的遗址中还未发现如此大量用金者,说明三星砂金矿源稳定。”

    不仅如此,研究还显示,三星堆黄金熔炼技术娴熟,加工工艺水平遥遥领先。马燕如指出,其金质文物主要为片材应用,像金面具、鸟形饰、鱼形饰等,均以片材为基础,通过锤鍱、裁切、镂刻(脱錾)造型,用划刻、錾刻手法做表面装饰,充分利用金银柔韧、延展性实现包、镶装饰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青铜器大量使用焊接技术,金器却未采用,“这足以证明古蜀人已完全了解金银材质延展性的物理特性”。

    稻作农业形态为三星堆古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保障

    研究还发现,三星堆遗址商代早期的古蜀先民确立了以稻作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形态,由此支撑了高密度人口,这为三星堆古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与动力。在“文明解码”分论坛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员马永超介绍,古蜀先民的种稻技术,已从靠天吃饭的旱地模式,升级为精耕细作的湿地水田,为三星堆文明打下坚实的粮仓基础。

    此外,在掌握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保存现状、病害及劣化机理的基础上,文物保护工作者还研发了现场保护技术、脱水加固技术,使出土象牙能在常规环境下保存和展示。

    三星堆遗址商代晚期陶小平底罐羼和料的数量和粒径大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器身比例与口沿形态也开始呈现出较高标准化趋势。

 

当前:2版(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