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又一个普通人被流量高高捧起、层层围住。他就是江西景德镇摆摊卖炸鸡排的“鸡排哥”李俊永,整个假期他持续高强度营业,带动了当地的文旅热,他的摊位连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假日景观。
“鸡排哥”因极具特色的经营方式和层出不穷的金句走红网络,被当地授予“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称号。有了新身份,“鸡排哥”卖力地向全国网友发出邀约。为迎接“泼天的流量”,当地还成立了工作专班、保洁专班等,在假期保障“鸡排哥”营业。人们关注的是,喧嚣过后,“‘鸡排哥’效应”会不会持续?
近年来,从湖南怀化“让顾客笑着走出理发店”的“发型师晓华”,到重庆荣昌的“卤鹅哥”林江,再到山东临沂的“拉面哥”程运付,以及如今的“鸡排哥”李俊永……一个个平凡人物为何会走红网络,成为一座城市的文旅名片?他们带来的网红效应能持续吗?如何打造一座城市持久的文旅名片?本期深读对此予以关注。
现 象 城市网红“你方唱罢我登场”
“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
“你可以拒绝我,但是你不能拒绝美味。”
“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我的鸡排。”
…………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江西景德镇的一个鸡排摊成了新晋“网红地标”。每天中午12点左右,摊前便排起百米长队。“鸡排哥”李俊永一边快速裹粉、翻炸,一边用他特有的金句与顾客唠嗑。有外地游客连夜赶到这里,希望能与“鸡排哥”互动,甚至有外籍游客专程排队4小时只为尝鲜。
由于生意太过火爆,李俊永的亲戚纷纷赶来帮忙。他旁边的“香肠肉丝鸡蛋饼”小吃销量随之翻番,一家绿豆汤摊位更是顺势打出“凭鸡排买绿豆汤立减2元”的标语,共享了“情绪经济”带来的客流。
为应对国庆中秋假期的客流,“鸡排哥”及其家族成员除了主摊位外,还在不同景点特设了11个分流摊位,形成连锁矩阵。景德镇市昌江区城市管理局还派专人维护秩序,昌江区保洁中心也成立了环卫专班,每日摆放30多个垃圾袋,全天巡回保洁。
这份因“鸡排哥”而起的热度,实实在在撬动了当地文旅市场。受“鸡排哥”的影响,平台上的鸡排炸串团购也大受网友欢迎,订单量同比增长56%。
不过,长时间的工作也给“鸡排哥”带来负担。10月2日,附近的商户告诉媒体记者,在“鸡排哥”摊位排队的人基本要等两三个小时。有网友称,“鸡排哥”明显很疲惫,感觉他“累到没有情绪价值”。还有人表示,“鸡排哥”忙出“痛苦面具”。10月6日是中秋节,当大多数人与家人团聚时,“鸡排哥”依然坚守在他的小吃摊前,为全国各地而来的游客制作美食,他不时用毛巾擦拭脸上的汗水。
上一个像“鸡排哥”一样的幸运儿,是重庆荣昌的“卤鹅哥”林江。他身穿一袭花棉袄,说着一口蹩脚英语,一路跟随美国网红“甲亢哥”辗转成都、重庆、深圳、香港、长沙五座城市,为其投喂荣昌卤鹅一夜爆火,甚至带火荣昌。出圈后的今年“五一”假期,荣昌迎来了一大波吃卤鹅的游客。
在“鸡排哥”走红时,有媒体将目光投向曾红极一时的人物——湖南怀化的“发型师晓华”、山东临沂的“拉面哥”程运付。
去年10月,“发型师晓华”因能仔细聆听顾客想法,面对顾客“剪短一点”“打薄一点”等要求,总能准确剪出顾客想要的发型,从而走红网络。晓华爆火,还因为价格实惠,洗剪吹男士只需30元,女士只需45元。随后,大量网友涌入晓华的直播间,不少理发师也来到直播间“偷师”,被网友戏称为“集体上网课”。视频意外走红后,晓华理发店成为网红打卡地。据当地媒体报道,2024年11月2日到21日,晓华理发店人流量累计超30万人次,带火周边60多家临时商铺,拉动周边现场消费超3000万元,对整个怀化市的消费贡献更是达到惊人的1.8亿元。
今年10月4日,有媒体记者再次来到怀化市长泥坡新村,专访“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据她透露,自从走红后,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其爆火时期睡眠严重不足。在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她恢复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能够“睡到自然醒”。
今年10月5日,山东临沂“拉面哥”程运付的近况再次引发关注。程运付因在大集上卖“3块钱一碗”的拉面被称为“拉面哥”,2021年火遍全网,一个人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红火了一时。今年10月5日,程运付表示,几年过去,他已经不可能回到大集上卖拉面了,“回不去了”。谈及“鸡排哥”时,程运付说,“他和我当初一样,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希望他以后越来越火”。他还向关注“鸡排哥”的网友表示:“通过个人的影响带动家乡发展,挺好的,希望(网友)不要过度打扰他,互相坦诚相待就可以了。”
从当红的“鸡排哥”,到去年的“发型师晓华”,再到四年前的“拉面哥”,不时有草根网红走进公众视野。
探 讨 平凡个体何以成为城市文旅名片
从“发型师晓华”,到“卤鹅哥”“拉面哥”,再到“鸡排哥”……这些平凡个体何以接连走红?不少专家分析指出,这种现象映照出在当下社会,人们对商业真诚、商业温情与城市烟火气、人文气息的深度渴求。
一方面,在消费生活中,人们普遍呼唤商业真诚与商业温情。
在各地文旅“卷”上天际的当下,一些平凡个体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暗含一种朴素的逻辑——真诚才是最好的商业“套路”,真诚才是最好的旅游“引流”方式。比如,“鸡排哥”有着自己的真诚经营原则:不换摊、不涨价;卖给学生便宜1元;下午四点半后,要让学生先买;公开鸡排制作过程,绝不含糊;排再长的队伍也要坚守品质,“炸不到位,我无法原谅自己”;他能记住数十位顾客的口味与点单顺序……没有高深的营销策划,“鸡排哥”以其滚烫的真诚赢得了人心。
他的商业温情既体现在真诚经营中,也体现在金句频出中,让等待变成“脱口秀现场”——在被问到怎样拥有工作热情时,他回答:“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去做自己热爱的专业,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在谈及开心、幸福时,他说:“幸福没有定义,自己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幸福就是怎样的。其实幸福不在于我们吃什么,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只要心情开心,吃什么都是好吃的。”
对于服务顾客,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手上的每份产品,我必须要做好,留住一位顾客很难,但失去就在分分钟。我不想让排长队的顾客失望,顾客在,我就在,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失望呢?”
有网友称他是“情绪价值的天花板”;有网友说“鸡排哥”的话术“念起来很解压”;还有网友称“买鸡排附赠情绪价值,买的不是鸡排是快乐”。不难发现,网友对“鸡排哥”的关注极少聚焦于口味,更多是被他的真诚、温暖与专注打动,“6元的鸡排,60元的服务,600元的情绪价值”。
“发型师晓华”“听得懂话”的服务模式,以及拒绝过度推销烫染项目等经营行为,同样是真诚与温暖的体现。
有专家表示,“情绪经济”正在重塑文旅市场,具有商业真诚、商业温情,能够提供深厚情绪价值的平凡个体,就可能成为一些城市最动人的文旅名片。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卜希霆看来,在当下服务业高度标准化、流程化下,这种看“人”比看“景”火的现象,本质上反映出文旅消费正从“景观凝视”向“情感链接”的转化。当传统景区日益面临体验同质化的困境时,“鸡排哥”等普通人物的走红,标志着文旅吸引物正在重新定义。“鸡排哥”的摊位重构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空间,在这里,买卖关系升华为情感交流,商品消费伴随着精神满足。
另一方面,在如今的旅行中,人们更注重体验当地的烟火气和人文气息。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随着旅游业深入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和兴趣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年轻人追求更为小众、更具特色的旅游体验。现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局限于景点和地标打卡,也渴望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体验当地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2023年春,山东淄博因烧烤意外走红,其烟火气点燃全国热情。其后,甘肃天水的一碗麻辣烫带火了一座城。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这些常见的美食之所以能成为地方旅游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因为它们背后的烟火气成为连接游客与当地文化的重要桥梁。
卜希霆认为,文旅产业从“景观消费”向烟火气和人文气息等“人文体验”转变,这种趋势与Z世代旅游动机的变化不谋而合。当代年轻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式旅行”,而是主动寻找更具人文温度与沉浸感的目的地。他们走进非遗集市、参与陶艺课程、体验民族活动,开启一场场“与地方共创”的旅行实践,愈来愈多的旅行者正在转变角色,从“游客”身份向“生活体验者”转变,旅行内容也正从“看风景”走向“沉浸式参与”。
说 法 城市“长红”不能只靠网红
有识之士指出,在“为一人奔赴一城”成为旅游新动力的当下,网红带来的流量来之不易,接得住才是本事。
因此,在“卤鹅哥”“鸡排哥”等案例背后,当地文旅部门对网络热点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能在流量爆发初期就果断介入,而且,这种介入不再是文旅部门单打独斗,而是交通、公安、市场监管、市民等总动员,形成“一座城办一件事”的合力。
不过,有专家指出,文旅产业的竞争本质是“人心之争”,各地文旅产业不仅要“有景可看”,更要“有情可感”。流量或许可以靠“蹭”,但真正的文旅吸引力,永远来自那份纯粹且炽热的真诚——对旅游产品的诚意、对游客的善意。
有论者指出,网红热点可以作为引人入胜的“导语”,而日常建设则是承载游客体验的“正文”。各地要坚持长期主义,深挖城市文化基因,构建“人人都是推介官”的共生生态,让流量成为活水,留得更久。
在卜希霆看来,最持久的城市魅力不在于一时热闹,而在于日复一日坚守。当城市管理者学会以平常心看待流量,以匠心精神耕耘日常,以开放胸怀拥抱变化,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鸡排哥”,也能在流量时代书写自己的“长红”传奇。
有评论指出,当情绪价值成为连接人与城的纽带,珍视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守护街巷里的烟火气,让城市不仅有景点,更有“让游客愿意再来”的温度,或许就是“一人带火一城”背后,文旅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答案。厚重的历史遗迹与秀美的自然风光依然是城市的底气,但让人踏上旅途的却是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旅游体验。
在网红频出的当下,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城市“长红”不能只靠网红,还要依靠城市自身练就更多功力。
今年10月1日,有媒体记者重访甘肃天水,在曾经热闹的四合院,尽管大雨滂沱,网红麻辣烫门店前依旧人头攒动;麦积山与伏羲庙的游客络绎不绝,文化底蕴正稳步接棒,成为天水旅游的持久吸引力。
流量高潮退去,留下的是一座比以往更加从容的天水,以及一条逐渐清晰、更具韧性的文旅发展路径:当地相关部门主动出击,申请将麻辣烫纳入“中华名小吃”名录,提升品牌价值,推动“出海”,扩大国际影响力;启动“天水麻辣烫”集体商标注册,强化品牌保护,如今,线下门店、街边超市、火车站……随处可见标榜“天水麻辣烫”的预包装产品;当地政府还借势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从食品安全监管、服务质量提升,到城市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升级,都被纳入常态化管理范畴。
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其实是一面放大镜,它可以让一个小摊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座城市的短板瞬间暴露。网络热点可以吸引全国网友的目光,但同时也会放大所有的瑕疵。城市发展旅游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交通是否顺畅、卫生是否干净、住宿是否舒适、物价是否惠民,若这些基础条件没有改善,再大的流量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太多、秩序差、价格高等,都会被镜头实时记录,再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平台迅速扩散。城市做好基础服务后,游客细水长流,才更符合当下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趋势。这一切,与网红无关。
(综合中新网、工人日报客户端、大皖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