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
围绕善念传播、善风培育、善举践行三大维度,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协调推进、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激励机制
设立“善行象山”基金,制定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规定,推出集荣誉展示、金融服务、生活优惠于一体的“文明卡”,构建“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激励保障体系
群体效应
开展“红花赞好人”活动,每季度交流分享、常态化宣讲巡展,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榜样变得可亲可感可学
在浙江象山,一朵朵鲜艳的“小红花”正悄然绽放在身边好人的胸前,它不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更是这座滨海小城道德底色的生动映照。
“每个人都了不起,送你一朵小红花”这句温暖人心的口号,如今已成为“善行象山”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最鲜活的时代注脚。这片土地上自古流传的“一船有难,百船支援”渔区互助传统,已升华为全民崇善、扬善、乐善、行善的时代新风尚。
精神文明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有“滴水穿石”的韧劲。近年来,象山县委、县政府将“善行象山”建设作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进行前瞻性顶层设计。围绕善念传播、善风培育、善举践行三大维度,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协调推进、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借助媒体专题营造氛围,利用道德模范示范街、身边好人候车亭等线下阵地具象化展示,善行理念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百姓日常。
在丹西街道,一面面“善行义举榜”成为社区亮丽风景;在石浦渔港,渔嫂们将好人故事编成渔歌传唱,善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象山县创新性地将道德的“软要求”转化为制度的“硬支撑”,让行善者更有底气。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出台《“善行象山”品牌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品牌建设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设立规模达2000万元的“善行象山”基金,制定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规定,推出集荣誉展示、金融服务、生活优惠于一体的“文明卡”,切实构建起“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激励保障体系。
当身处困境的“中国好人”金建华收到“文明卡”时激动地说:“这笔钱我要拿来建鹅场,如果鹅场办得好,我老婆看病就有钱了。这不仅是优待,更是对我们做好事的一种肯定!”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的创新实践。“红花赞好人”活动通过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村居、工厂渔船一线寻访,将温暖的即时点赞与“象山好人”评选有机结合,使道德典型的发现过程充满人间烟火气。每季度的交流分享、常态化的宣讲巡展,让榜样走到身边,变得可亲可感可学,从个体善举到群体效应,象山用创新载体激活了道德建设的“一池春水”。
象山积极搭建道德模范工作室、宣讲团等平台,让典型人物持续发光发热。全国道德模范陈淑芳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善行故事口口相传。同时,象山格外关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道德养成,依托“春泥计划”、乡村学校少年宫等阵地,广泛开展“小小志愿者”“道德储蓄罐”等实践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早早播下善的种子。
在象山,能看到坚持十年清扫社区楼道的老人,能看到组建爱心车队免费接送老人的“的哥”,能看到设立慈善基金反哺社会的企业家……这群闪耀的“道德群星”,标注了象山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
多年的坚持终见成效,“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象山的新风尚。“善行象山”实现了从部门“独奏”到社会“合唱”、从个别“盆景”到全域“风景”的深刻转变。截至今年9月,象山县已涌现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4人、“中国好人”11人、浙江省道德模范3人、“浙江好人”36人、“宁波好人”150人。
“善行象山”的生动实践表明,持之以恒的倡导、系统化的推进、接地气的载体与有力的保障,能够有效激发社会内在的向善力量。一朵小红花,一座善良城,象山的探索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温暖而有力的借鉴,让这座滨海小城始终沐浴在道德的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