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地而坐”示范区—老外滩。(宁波市文明办供图)
初 衷
为回应群众对文明从“合格”到“舒适”的更高需求,202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5 年来累计创成 135 个示范区
路 径
明确“三个高于”标准与“四无两见”成效,通过科技赋能、“十字作业法” 精细化保洁,覆盖从地面到空中的洁净,更以 “劝导 + 执法”、商家公约、创建联盟推动全民共建
成 效
市民带娃可安心让孩子坐地砖,游客能惬意赏景,更催生深层变化,市民从“享受者”转为“守护者”,主动爱护环境、劝阻不文明行为,凝聚城市认同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将“文明”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内涵和目标要求,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重点任务。
作为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今年浙江宁波已高分蝉联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已成为宁波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其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生生不息的力量。
宁波的文明,内化在城市的细节里。宁波市环卫主管部门与市文明办共同推进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以文明创建为切入点,从为老百姓提供如家般整洁舒适的“客厅级”城市公共环境入手,将精细化服务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全市135个“城市客厅”实现“街道整洁、地面干净”,让公众坐拥“城市客厅”之美、感受“环卫匠心”之美、体验“舒适细节”之美、得享“共建共治”之美。
宁波为何率先迈出这一步?“席地而坐”又如何撬动一座城市的文明迭代?除了干净的地面,老百姓还收获了什么?
为什么提出“席地而坐”?
宁波三江口,甬江、姚江、奉化江在此交汇,赋予这座城市港通天下、服务世界的开放气质。
走上三江口的亲水平台,花坛、绿化带、喷泉边缘等地带都已经进行了“微改造”,改造后的地带不是三三两两的座椅,而是整块整洁的地面,让市民和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席地而坐,欣赏三江口的美景。
“以前的座椅数量不够,特别是在‘五一’、国庆等假期的时候,市民和游客来三江口游玩,走了很久都找不到一处休息的地方,我们就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利用起来,让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休息。”宁波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外滩街区及沿江步道是宁波首批“席地而坐”示范区之一。当全国文明城市告别“脏乱差”,群众对文明的需求从“合格”转向“舒适”,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宁波从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实事着手,推动宁波文明创建从“达标式”向“品质式”跃升。
2020年,宁波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的目标,明确要求打造一批能够“席地而坐”的道路和街区,并迅速将这一目标转化为行动指南:通过梳理群众诉求,制定《宁波市“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创建实施方案》,将“席地而坐”建设与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深度绑定,以点带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要让公共空间如家般整洁。”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宁波对“文明本质”的深刻回应——创建成果要落在群众的实在感受里,只有解决了让大家“坐下歇脚”这样的小事,文明的温度才能触手可及。
一届接着一届干,5年来,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宁波在全市累计创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135个。
“席地而坐”如何实现?
“席地而坐”是对日常养护工作提出的更高质量要求,听起来简单,做起来绝非易事。要使户外的地砖、台阶、长椅达到“可坐”标准,让市民游客放心坐下,需跨过无数细节关卡。
记者在老外滩看到,保洁员们配备了很多套清洁工具和机器,和商场保洁并无二致。
对此,宁波明确提出:日常管理须实现“三个高于”——高于文明城市创建标准、高于宁波市城市容貌标准、高于一级道路保洁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达到“四无两见”成效——公共区域无死角、地面路面无积尘、城市家具无污渍、水体清澈无垃圾,道路保洁见本色、绿化绿地见景致。
为筑牢洁净根基,宁波将深度保洁贯穿始终。一方面以科技赋能,“一区域一方案”因地制宜配置道路污染清除车、洗地除污车、小型洗地机、洗地水磨盘,让机械化作业覆盖清洁全流程,更借助快速巡查与视频监控的信息化手段,精准处置违规问题;另一方面以细节立标,创新“扫、捡、冲、刷、洗、拔、捞、擦、吸、巡”十字作业法,对扶手、玻璃、休闲椅等每一处细节悉心打理。东部新城市民广场实行24小时保洁,路面冲洗从每日1次增至3次,滞留垃圾不超过15分钟;月湖景区8万平方米水域实现漂浮垃圾“零停留”,连屋顶“空中垃圾”、外立面积尘也尽数清理,让城市从地面到空中都透着清爽。
为让群众“想坐、敢坐、愿意坐”,宁波把贴心藏进每一处设施细节。除了对木结构树池休闲椅升级改造,为可坐花坛深度去污封釉并调整花境,让休憩空间兼具美感,东部新城市民广场的沿湖畔下沉式台阶还增设太阳能凳板,提供手机充电、Wi-Fi畅连服务,让便捷与舒适同行。
这份洁净,更离不开全民共建的力量。宁波推行“劝导+执法”双轨治理,在天一广场打造“席地而坐——无烟蒂”示范区,执法队员高频徒步巡查劝导乱扔烟蒂行为;老外滩推动170余家沿街商铺签订《商家公约》《卫生包干责任书》,实现“责任到户、保洁到人”;东部新城组建轨道交通福庆北路站、市城展馆、市图书馆及三大广场的“席地而坐”创建联盟,让“党建搭台、企业参与、市民行动”的氛围遍布全城,让守护洁净成为每个人的自觉。
从科技保洁到协同管理,再到全民参与,宁波用一套“组合拳”,回答了“如何做到席地而坐”的问题。而这背后,是城市治理从“粗放”到“精细”,从“政府主导”到“共建共享”的深层转变。
“席地而坐”给百姓带来什么?
当“街道整洁、地面干净,累了随时能坐”在宁波成为常态,老百姓能得到什么?
对经常带娃的宁波市民陈女士来说,“席地而坐”是一份安心。以前带孩子逛东部新城市民广场,她总要用纸巾垫着台阶才敢让孩子坐;现在,孩子直接坐在地砖上玩积木。“不是我变懒了,是城市变贴心了,连地砖都能当‘儿童垫’,这份信任,比什么都来得踏实。”
对外地游客周先生来说,“席地而坐”是一份惬意。这个国庆节,他从杭州来宁波旅游,在老外滩的花岗石台阶上坐了半小时,看着江景、吹着江风,“没想到城市的公共区域能这么干净,这种放松的感觉,让人非常舒服”。和周先生一样,很多人甚至特意为“坐一坐”来看看宁波——一片干净的地面,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招牌”。
这不是全部。当市民习惯了“席地而坐”的洁净,一种更深层的变化在悄然发生:大家开始主动爱护环境,看到垃圾会去捡拾,看到不文明行为会主动劝阻——因为“这是我们能坐、能享的地方,得好好守着”。这种从“享受者”到“守护者”的转变,才是宁波建设“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最珍贵的成果:这一城市建设理念不仅提升环境,净化人心,更凝聚起城市认同。
未来会怎样?
在宁波的规划里,“席地而坐”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从率先提出,到落地生根,再到向区县全域延伸,宁波“席地而坐”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创建为民”的持续探索:文明城市不拘于标准、不止于荣誉,而是“永远想群众所想”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