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状
社区里的“修理匠”、随迁群体中的“乡音纽带”、化解矛盾的“和事佬”……老年志愿者以沉淀半生的经验、热忱与责任感助力社会治理
困 境
老年志愿者虽满怀热忱,却因自身身体条件与服务强度不匹配、对社区群众实际需求的了解不足等问题,导致志愿服务推进不畅
探 索
推动随迁老人成长为社区治理的骨干力量、“雨花敬老食堂”探索实践出“低龄助高龄”的互助模式……面对困境,各地都已开始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秋日午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燕翔园社区的便民服务点前,76岁的刘玉田坐在小马扎上,专注地打磨着居民送来的菜刀,砂轮“沙沙”作响;一旁的桌前,几位老年志愿者忙着为居民理发、测血压——这样的场景不止出现在宁夏,如今,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主动化身邻里服务的志愿者,以余热传递基层温暖。银发力量如何崛起?背后又有哪些问题?记者近期进行了调查。
看现象 银发志愿服务逐渐兴起
乘着文明新风,借助志愿服务纽带,许多老年人重新定位自身社会角色,用行动体现“老有所为”。
刘玉田的志愿服务之路已走过7个年头。由他发起的“老师傅”志愿服务队起初仅有几人,如今这支20余人的队伍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还获得了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多年来,他们义务磨菜刀9000余把、便民理发8000余人次、修理自行车300余辆。“以前街坊邻里有小修小补的需求,得跑老远找师傅;现在有老师傅们在,不仅难题解决了,大家走动更勤了,邻里情谊也愈发浓厚。”在社区居住30余年的扬学庆提及这支队伍,语气中满是认可。
而在广西柳州,随迁老人廖庆芳的转变同样动人。初到柳江区时,她是一位不愿出门的“老漂族”,如今却蜕变为“乡音帮帮团”的骨干成员,常以方言为不熟悉或不懂普通话的老乡服务。“刚来时我连门都不想出,现在每一场活动都不愿落下。能为邻居搭把手、给老乡解忧愁,我这名‘老漂族’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她的话语里,透出老年人参与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在浙江宁波的“老潘联调工作室”,“全国道德模范”潘明杰的忙碌从未停歇。当年从事物业工作时,他便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与耐心细致的服务,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认可。2012年退休后,他投身纠纷调解,十余年间牵头化解矛盾3000余次——大到数千万元的经济纠纷,小到楼上楼下因噪音引起的摩擦,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100%。“我把大家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用心琢磨解决办法,每一次纠纷解决后群众的笑脸,都是我的快乐源泉。”
从社区里的“修理匠”“宣讲员”,到随迁群体中的“乡音纽带”,再到化解矛盾的“和事佬”,这些老年志愿者虽服务领域不同,却都以沉淀半生的经验、热忱与责任感,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温润而坚韧的银发力量。
看问题 银发力量面临技能短板和传承焦虑
尽管老年志愿者满怀热忱,但在投身服务的过程中,诸多现实顾虑仍让他们步履受限。
廖庆芳在采访中提到,社区里有老人想帮邻居维修电器,可面对新型智能家电时却束手无策:“并非不愿出力,只是从未学过新技能,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还有部分老人坦言,想报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却因社区要求填写的电子表单字体偏小、操作复杂,儿女不在身边时便只能无奈放弃:“若能开通电话报名渠道,或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需求,便不用总与手机‘较劲’了。”
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社区内的老年志愿者虽满怀发挥余热的热忱,却因自身对社区群众实际需求的了解不足,导致志愿服务推进不畅:此前,一些老年志愿者基于自身经验策划并参与的讲座类服务,因未精准捕捉群众真实需求,出现参与度低、服务效果不佳等问题。
此外,老年志愿者自身身体条件与服务强度不匹配的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开展服务的阻碍。不少老年志愿者年龄都在65岁以上,随着体力、精力逐渐下降,面对长时间陪护独居老人、集中搬运物资这类志愿服务内容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打了折扣。
而最让老年志愿者忧心的,莫过于银发力量的“传承”难题。刘玉田坦言:“我今年已78岁,倘若哪天力不从心,这支服务队没人接手该如何是好?这么多年积攒下的邻里情谊,若是断了,实在太可惜。”潘明杰刚开启调解工作时,也曾因无人分担而忙得脚不沾地:“那时候总怕自己撑不住,没人接着帮大家解难题。”
看未来 多措并举提升银发力量参与
面对这些困境,各地已开始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以破解“城市迁徙之困”为切入点,创新实施“资源联动・银发共治”机制,推动随迁老人成长为社区治理的骨干力量:“伯伯帮帮团”定期为街坊邻居免费维修简单电器,解决日常小难题;“广场舞普法队”以山歌为载体传唱反诈知识,让法律宣传接地气、入人心;“和事佬调解组”充分发挥银发群体的人生智慧,为社区和谐添砖加瓦。
四川成都清源社区“雨花敬老食堂”探索实践出“低龄助高龄”的互助模式。在细致摸排辖区老人情况后,社区遴选身体硬朗的低龄老人组建志愿服务队,他们在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时,会同步了解其身体状况,并将信息实时反馈至社区。
以“老”带“新”培养志愿服务力量,潘明杰大步迈出了“传帮带”的步伐:他将自身十余载的调解经验系统梳理,总结出“335快乐调解工作法”,还将真实案例编撰进工作手册,成为调解员们的实用“工具书”;同时,他手把手培育出108名“小潘”调解员。
廖庆芳认为,社区及志愿服务组织应引导有余力的老年人科学参与服务:“可通过开展培训提升老年志愿者技能水平,借助技能升级、需求精准对接、跨界融合等途径,为其提供更多元的志愿服务选择;同时开发适老化志愿服务平台,简化报名流程,开通一键求助、服务记录查询等功能——不用填复杂表单,一键就能加入,年纪大的人也能轻松操作。”
马鞍山市雨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部负责人丁力建议政府可以多“搭把手”,比如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人士为老年群体开展培训以及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吸纳社会力量。
贵州省黎平县老年大学校长吴高明则从激励机制与能力提升双重视角出发:“要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首先要给予足够的认可。比如通过评选优秀志愿者、宣讲其先进事迹等方式,让老年人感受到尊重与价值,服务动力会更足;其次要帮助老年人‘跟上时代’,通过常态化学习更新知识技能,让他们的服务能力随时代同步提升;最好还能探索‘服务换服务’模式,将老年志愿服务与老龄事业发展有机结合,搭建专属平台,引导老年人以力所能及的服务兑换养老服务,既保障了志愿者的权益,也为社会养老产业开拓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