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渠县积极探索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念好“规、德、宣”三字诀,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立“规”破旧俗,让文明之约实起来。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县、乡、村”三级协同推进机制,印发《渠县治理大操大办推进移风易俗倡议书》3000余份,联合民政、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组建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作小组,针对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组织乡镇(街道)成立移风易俗监督队,深入216个村(社区)巡查督导,及时纠正不良风气。完善村规民约。在全县推广“1+N”居民公约体系,县级层面制定指导性框架,各村(社区)充分发挥村(居)民代表大会作用,组织村民围绕移风易俗、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热点问题开展民主协商,制定个性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条款。细化行为规范。创新推出《渠县婚丧喜事文明操办约定书》,明确婚丧喜事操办的桌数、菜品、礼金等标准,着力除陋习、去陈规,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弘“德”润民心,让文明乡风淳起来。传承慈孝文化。组建“爱心助老服务队”,吸纳志愿者、医护人员、教师等群体,开展养老护理、心理疏导等专业培训100余场。定期上门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体检、陪伴聊天等服务。同时,鼓励邻里互助,建立“邻里守望”机制,引导村民与周边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走访看望老人,及时帮助老人解决生活难题。挖掘耕读内涵。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开展耕读家庭评选活动,挖掘传承耕读文化。利用“农家书屋”“家长学校”等阵地,组织开展耕读家庭评选活动和“耕读文化分享会”“好家风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深化家风主题教育。选树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始终将典型培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构建“寻访发现—考察评议—宣传推广—学习践行”全链条工作机制,定期发布“渠县好人榜”,成立“四川好人工作室”3家。落实《“礼遇好人”管理办法》,建立道德模范关爱帮扶机制,对生活困难的好人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通过举办事迹报告会、在村(社区)宣传栏展示等方式,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新时代好少年选树学习活动,推动“道德模范进校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广“宣”造氛围,让文明理念入人心。强化阵地宣传。在县城主要街道、公园广场、社区小区等显著位置设置公益广告宣传栏500余处,在乡村道路两旁、文化广场、村民聚居点绘制文明乡风文化墙30000余平方米,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文明出行等主题,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明乡风宣传景观。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开设“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在行动”“身边的好人”等专栏专题,及时报道全县文明乡风建设工作动态、先进典型事迹、群众反响等内容500余篇。开展系列活动宣传。以“三下乡”活动为契机,组织文艺工作者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移风易俗等主题,创作编排小品、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深入全县415个村(社区)开展巡回演出100余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文明新风尚。扎实推进乡风文明行动进校园、进课堂,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移风易俗征文、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200余场,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健康、文明、科学意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文明素质提升。同步开展“弘扬美德传家风 移风易俗树新风”网上倡议活动,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活动为契机,常态化开展文明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