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办酒席,大家好面子、比排场,你家摆20桌,我家就不能少于25桌,最后不但花了不少钱,自己还很累。现在好了,村里红白理事会设定了统一标准,既省心又省钱。”近日,在陕西省彬州市新民镇东沟村,村民张新元为儿子办完婚礼后,对村里推行的新规连连称赞。
这是彬州市开展移风易俗取得成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彬州市聚焦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炫富攀比等群众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不良习俗进行引导,着力加强整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百姓心田。
“小村规”约出“好秩序”
走进彬州市义门镇豆家湾村,公告栏上的《村规民约》格外引人注目。大到村务公开的明细规范、小到邻里纠纷的调解准则,覆盖了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其中,围绕移风易俗的条目写得更是清清楚楚、实实在在——从婚丧嫁娶简办标准、彩礼金额上限,到禁止恶俗婚闹、游丧闹丧等不文明行为,每一条都凝聚着村民共识,指向乡村文明新风尚的构建。
“自从村里把《村规民约》真正落实下去,变化看得见!”年过六旬的村民张彩霞笑着说,“以前讲排场、比阔气的情况不见了,封建迷信也不见了,村里风气清爽多了!”一纸《村规民约》,不仅管出了规矩,更约出了文明,村民心里踏实,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村规民约》正是管好村内事务、凝聚村民共识的关键抓手。彬州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各村(社区)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建议,修订完善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同时,通过大喇叭、文化墙、微信群等常态化开展学习宣传,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让村民真正成为新风尚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
“小组织”发挥“大作用”
“现在村上举办红白喜事,再也见不到大操大办了,这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让邻里交往少了些功利算计,多了些真心实意。”说起人情新风,龙高镇龙马村村民孙娟丽颇有感触。
过去,人情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被村民们无奈地称为“人情债”,压得不少家庭喘不过气来。自从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后,村民举办红白事有了标准,既省钱又省事还省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彬州市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为抓手,充分发挥群众自治能力,推选出一大批协调能力强、威望高、影响力大、热心群众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乡贤、道德模范和志愿者任理事长和理事,围绕新风义举和不良风气,“听”村民反映、“说”身边现象、“论”是非对错、“亮”正反典型、帮“纠错转化”,以群众自我教育的形式,引导广大群众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见贤思齐,形成“好坏大家评”“落后大家帮”的良好氛围。
“小阵地”解决“烦心事”
近日,水口镇张家堡村村民张某与林某发生矛盾,随即向本村“说事议事台”求助。经过说事议事台及时调查核实、调解处理,困扰二人的问题很快得到妥善解决。
水口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率先探索推行“三级三轮”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在镇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村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村民小组设立矛盾纠纷联络点,运用“三级三轮”调解模式,确保每件矛盾纠纷有人问、有人管、有结果。
彬州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服务阵地,创新开展以“尚诚、重孝、倡俭、践勤、崇和、求实”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活动,搭建“说事议事台”,了解群众心声、收集社情民意,组建“百姓参政团”“小巷管家”等自治队伍,推行“提—议—办—评”协商议事流程,引导群众参与民生事项决策,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