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中国学研究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其他国家纷纷派人前来“取经”的中国,密切关注中国如何借鉴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来持续向前发展非常重要
● 中国学不仅关乎学术,更关乎人类的未来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2023年致首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贺信精神,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旨在坚持全球视野,立足中国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学知识体系,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所言:大会主题深刻印证了中国学所具有的贯通古今的广度,以及探寻中国道路文明内涵和挖掘中国道路全球价值的深度。
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论坛交流中,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成为嘉宾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充分体察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秉持大历史观,从新时代出发,溯源而上,完整地而不是局部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考察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极总结古代中国的智慧,于历史的纵深感中观当下谋未来”。
随着中国学日益成为国际显学,林尚立愈发感到:离开“中国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叙事都有可能变成隔岸观景。他提出,拓展中国学研究,治学之道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唯有把研究嵌入五千年连续文明、超大规模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场景,才能产出真正读懂中国、解释中国、造福人类的中国知识。”例如,制度运行与历史文化相互嵌套,中央统筹与地方创新的互动模式,内含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传统治理逻辑;协商民主的广泛运用,延续了“和而不同”的儒家基因。“要注重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土壤中的发展,以及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他对中国学研究的思考。
增强问题意识,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书写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阔的现代化篇章,也不断启迪着当下中国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与会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区冲突加剧、经济与人道主义挑战迭起、南北鸿沟持续扩大,人类社会何去何从?对此,埃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研究学院政治学青年学者、青年汉学家哈迪尔·赛义德谈到“中国特色全球化”所展现出的开放度与均衡性:不论各国治理形式及意识形态取向如何,都能参与其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试图建立一种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理念。她还谈及中国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后又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当今世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旧秩序已无力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面愿景值得关注,不仅因其源自中国智慧,更因其回应了人类命运攸关时刻的迫切需求。”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曾于1979年作为美国学生代表在上海生活过一年。“我是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来到中国的。”他说,“那次全会提出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老实说,当时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对能否成功非常怀疑。自那以后我多次重返上海,并欣慰地发现当时的怀疑错了。”高棣民认为,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其他国家纷纷派人前来“取经”的中国,密切关注中国如何借鉴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来持续向前发展非常重要。
不再只是“对象研究”,而应当成为“理论共建”
从学术发展角度看,汇通中西是治学修文之道。中国学曾经奏响过怎样动人的东西文化对话乐章、未来应该如何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发挥更大作用,是与会学者热议的话题。
英国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程思丽讲述了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投身中国学研究的故事。与当今很多初涉汉学的学子不同,李约瑟在接触中国学之前,已经是生物化学领域颇有成就的学术新星。浸润于西方文化传统、致力于西方科学探索的他,曾坚信西方科学是知识与学问的终极典范。沈诗章、王应睐、鲁桂珍三位中国生物化学博士生的出现,冲击了他的世界观:中国在数个世纪前早已拥有辉煌的科学发现、发明与认知传统,也孕育出源远流长的科学思想与实践体系。程思丽指出,李约瑟尤其惊叹于中国不仅有精妙的发明创造,而且早早建立起了深邃的科学思辨传统。“中华文明孕育的独立于西方的科学哲学远超其想象。”由此,李约瑟开启了探索中华科技文明之门,最终在中国科技史领域取得了更恢弘的成就。
综观第一届和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主题均突出“全球视野”“世界视野”。在这一广阔维度下,加强中国学的交流对话作用,意味着世界各国学者要携手增进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在林尚立看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学必须直面的现实样本,也是中国学参与全球学术竞争、贡献普遍知识的重要突破口。当中国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创范畴与世界对话时,中国学不再只是“对象研究”,而应当成为“理论共建”;不再只回答“中国是什么”,而应当深入探讨“中国能为人类提供何种新的文明形态”。林尚立强调:“中国学不仅关乎学术,更关乎人类的未来。”
两年前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成立,如今已发展为会员覆盖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术性组织。本届大会上,《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发布。世界中国学是一项全球性的学术共业,在持续深入的思想激荡中,世界中国学大会这个高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平台,一定会迎来更多海内外声应气求的研究者,携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