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贴为啥成年轻人“社交硬通货”?

刘英卉供图

    近日,“冰箱贴已经比冰箱贵了”的话题悄然登上热搜,引发广泛热议。

    某社交平台上,“冰箱贴收藏家”话题浏览量突破3亿,用户们交流着各种淘贴攻略、限量款抢购心得。

    于是,大家开始讨论,为何年轻人愿意为冰箱贴一掷千金?到底是否值得呢?

    年轻人爱买:从旅行纪念到文化收藏,体系化构建仪式感

    曾几何时,冰箱贴仅仅是用来固定便签、照片的功能性工具,材质多较为廉价,设计也停留在简单的图案印刷。如今,它却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出行“必购清单”上的榜首之选。

    来自山西的90后游客轩轩(化名),是位资深冰箱贴爱好者,今年“十一”假期到河南开封游玩时,在古城文创店一眼就相中了清明上河图主题的金属冰箱贴。“你看这磁贴上的古桥栏杆,纹路清晰得能数出雕饰;河面上的小船,连船帆的褶皱都刻画出来了,金属光泽摸起来很有质感。”她反复摩挲着磁贴,直言“三四十块钱能买到这样有文化细节的纪念品,性价比太高了。”

    无独有偶,上海00后秉文(化名)在开封3天的旅行中,餐饮消费约800元,买冰箱贴就花了400元左右。其中一款宋代簪花主题的磁贴让他格外珍视,“查资料了解到宋代簪花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把簪花看作雅事,这个磁贴把当时的审美趣味具象化了,买回去能记住这次旅行的独特文化体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对冰箱贴的收藏行为,正从最初的“随手购买”转向“体系化构建”。

    不少年轻人将玄关处的装饰画直接换成定制的磁吸展示板,把各地带回的磁贴按旅行时间或地域分类陈列;还有人因家中冰箱门早已被磁贴层层覆盖,开始将收藏阵地向大门、书房磁吸黑板甚至书桌侧面延伸。

    网友Konoe的收藏方式更是引发广泛关注,她花费数年时间,辗转各地博物馆与文创市集,收集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夏商周的青铜鼎纹,到秦汉的瓦当图案、明清的瓷器纹样等29个文物冰箱贴。她按照历史脉络将磁贴分门别类排列在展示板上,打造出一面“华夏一万年”的微型文明墙。这条“终于集齐了所有朝代的华夏一万年”的帖子,点赞量高达9.6万,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收藏”。这种收藏热潮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更是他们用这些小物件构建个人文化标识、表达自我价值的生动体现。

    博物馆文创成“顶流”:把“文物”合法带回家的最好途径

    博物馆文创冰箱贴的强势走红,让“把博物馆带回家”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消费新选择。在某社交平台上,“博物馆冰箱贴”“文物磁贴”“把博物馆搬回家”等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累计近1500万,无数网友晒出自己收集的博物馆磁贴,分享“与文物朝夕相处”的乐趣。

    北京的徐女士就是一位收藏达人,她在家中的玄关处,用4块黑色磁吸黑板拼接成了一整面墙的文物冰箱贴展示区。从按朝代分类、调整排列间距,到为每个冰箱贴标注文物名称、出土地点与历史背景,每一步都细致入微。她介绍,展示区里的400多个冰箱贴,一半以上都是带着孩子参观各地博物馆时购买的,“带孩子逛博物馆时买一枚冰箱贴,既能让他对文物留下直观印象,又能作为旅行纪念,回家后还能借此重温历史知识,一举两得。”

    最近两年,越来越多博物馆都将镇馆之宝变为精巧的冰箱贴,比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天宫藻井解构冰箱贴,成为冰箱贴界的招牌断货王。

    需要拼手速的,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孝端皇后凤冠木质冰箱贴。整个凤冠金翠交辉,绚丽夺目,用了木质和铝箔的冰箱贴几乎复刻了明代皇后的绝美凤冠,成了不少人心心念念的必买冰箱贴。

    技术与创意的深度融合,让博物馆冰箱贴更具吸引力与收藏价值。天宫藻井解构冰箱贴按照藻井真实结构分五层绘制设计,最后一片星空顶采用了夜光材质,可以立体拆分,或堆叠摆放,完美复刻了星空藻井。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彩绘雁鱼铜灯冰箱贴,灵感来源于馆藏汉代文物彩绘雁鱼铜灯,这盏文物因“雁腹储水滤烟”的环保设计被称为“古代黑科技”。冰箱贴不仅还原了“雁颈修长、双足并立、回首衔鱼”的古典风貌,还创新性加入微型亮灯装置,轻轻一按就能让雁腹内的灯光亮起,重现“黑科技神灯”的光彩;常州博物馆推出的AR互动冰箱贴,选取馆藏古画为设计原型,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磁贴上的二维码,就能“激活”古画,让平面的人物、场景变为动态影像,这种沉浸式体验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冰箱贴爱好者夕瑶,面对被做成冰箱贴的博物馆镇馆之宝,根本控制不住买买买的欲望。9月去西安旅游时,夕瑶一直在努力抢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预约名额,但最后只约到了陕历博分馆。意外之喜是,她在分馆买到了彩绘雁鱼铜灯冰箱贴。“这是把文物合法带回家的最好途径,一面墙的冰箱贴,就可以体验收集文物的快乐!”夕瑶拿着冰箱贴爱不释手。

    《2025-2030年中国冰箱贴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冰箱贴成为文创爆款,常州博物馆“国风超有戏”系列冰箱贴半年内销售1.5万个;苏州博物馆的屏风摆件冰箱贴上线不到一个月卖出5000多个。

    情感价值新载体:让冰箱有更多家的温暖

    冰箱贴能够持续“圈粉”,其核心魅力在于其承载的深厚情感联结,它不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一段记忆的物化载体。上海白领李女士的冰箱门是一面充满温情的“情感记忆墙”,上面贴着女儿幼儿园手工课做的黏土冰箱贴,虽然边缘粗糙、造型稚嫩,却是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的手工作品,她特意用透明保护壳将其封存;有和父母一起去周庄旅行时买的木质古镇剪影贴,上面雕刻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记录着阖家出游的温馨时光;还有闺蜜出国带回的梵高《星空》复刻冰箱贴,深邃的蓝色与旋转的星云,承载着朋友间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在社交平台上,“冰箱贴背后的故事”话题阅读量超8亿,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藏:有刻着结婚日期与名字的情侣定制冰箱贴,见证着爱情长跑的圆满;有孩子出生那年的生肖主题冰箱贴,凝固着新生命降临的喜悦。这些小小的冰箱贴,让家电变成了充满温度与回忆的“记忆载体”。

    冰箱贴能成为文旅“顶流”,与火热的文旅产业也密切相关。如今在热门景区、网红博物馆,冰箱贴几乎已是纪念品标配,带回一枚当地的冰箱贴,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留存旅行记忆的固定选择。

    经验与启示:还有什么文创能复制冰箱贴的火热?

    冰箱贴从普通纪念品跃升为文创“顶流”的成功路径,为整个文创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文创产品不能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与搬运,而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进行创新转化与表达。南京的艺府文创品牌,深入挖掘当地“法国梧桐”这一城市文化符号,将梧桐叶的形态、纹理融入文创设计,开发出钥匙扣、书签、冰箱贴等系列产品,还提供刻字、定制图案等个性化服务,让消费者能将“南京记忆”随身携带,深受年轻人喜爱;中国海盐博物馆则从地方历史文化中提取“盐”这一核心元素,结合盐的结晶形态、制盐工艺等,开发出“盐城盐”主题联名文创,涵盖日用洗化类、家居生活类、实用工艺品类等多个系列,让盐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技术赋能是提升文创产品吸引力的关键。AR互动、夜光材质、3D打印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隔阂,让文物、历史以更鲜活、有趣的方式与消费者互动,增强了产品的体验感与趣味性。

    文创产品要精准对接用户的情感需求,实现从“实用品”向“情感载体”的转变,通过挖掘用户在旅行、成长、社交等场景中的情感诉求,构建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打造核心竞争力。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认为,文物冰箱贴“本身小巧精致,饱含历史和文化,在方寸间寄托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又可以解读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设计典范”。冰箱贴的走红充分证明,文创产品只要牢牢抓住文化内涵、创新创意与情感共鸣这三个核心点,就能以小切口撬动大市场,为文化传承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综合《新闻晨报》《武汉晚报》《华夏时报》等)

 

当前:A4版(2025年10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