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青海省海南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结硕果
◎ 赵越

    近年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等举措,让文明之花在这片高原大地上绚烂绽放。

    志愿服务传递温暖力量

    在海南州,志愿服务如春风拂遍城乡。“清洁海南”常态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各行各业志愿者每月5日走上街头、前往黄河沿岸及景区景点清理垃圾,带动更多人参与环保。

    每周四,兴海县在“清洁兴海”学雷锋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积极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以实际行动守护家乡洁净。

    作为志愿服务固定日,贵德县河阴镇林荫社区每周五都会组织五心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助老扶弱、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七旬老人熊康梅家里,志愿者帮忙擦拭桌椅、家具,并陪她拉家常。“平时我一个人在家,社区志愿者经常来陪我聊天,有时候还帮我理发、收拾家里,太感谢他们了。”熊康梅说。

    林荫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原介绍,社区以“五心(红心、耐心、爱心、暖心、同心)”服务为抓手,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让红色志愿服务精神在社区落地生根。

    这些只是海南州开展志愿服务的缩影。该州盘活各类资源,动员医疗、科技、教育、法治力量参与文明实践,组织志愿者开展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共和县深化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开展恰卜恰镇社区积分兑换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贵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制定年度计划,引导全县每月开展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德县推进农村牧区“微活动”“微服务”“微项目”,用好“萤火虫”“高原之舟”等志愿服务品牌,打造特色文明实践项目。

    据统计,海南州及各县共有230支志愿服务队,近三年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万余次,覆盖人群42万人次。

    多彩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活动是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海南州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实现乡村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农家(牧家)书屋、广播电视信号、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四个全覆盖”,并深挖传统节日内涵,深入开展了第十九届黄河文化旅游季、藏族服饰文化艺术节、青海湖蓝宝石之夜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走进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浸润下的蓬勃生机。在村里的光荣历史展览馆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历史旧物以及一段段文字,展现出村史村情、村风村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以及未来展望。

    大史家村依托文化活动广场、妇女之家、图书阅览室、老年幸福苑等文化阵地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各县文化活动各具特色。共和县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开展写春联、清明祭英烈、包粽子话家风等活动;同德县推进“文化进万家”,加大公益电影放映、文艺戏曲下乡力度,举办“宗日文化旅游艺术季”“村BA篮球赛”“书香同德”等活动;贵南县举办篝火锅庄、青年歌手大赛、“千人锅庄”展演、藏绣·歌舞·牦牛文化旅游季,还开展射箭、徒步赛及青甘川“民族团结杯”高原篮球邀请赛,以及世界读书日、红歌比赛等活动;兴海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彩排省“村歌嘹亮 唱响青海”大赛、格萨尔说唱剧《辛丹之和》,并于7月初开展“书香兴海阅读推广”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进邻里情、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纽带。

    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水平

    基层治理为文明实践搭建“硬平台”。海南州以党建为“红色引擎”,为基层治理注入动力,推动五县探索创新,形成特色治理模式,绘就和谐活力新画卷。

    在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7531”工作法遏制不良风气、维护乡村稳定,通过评选“好长辈、好干部”等七好村民树榜样,依靠村“两委”成员、党员等五类人员聚合力,评选中突出诚信、感恩、文明三个标准,曝光一批破坏生态、缺失诚信等反面典型,助力乡风民风好转。

    贵南县过马营镇麻什干村便民服务大厅的智慧大屏,记录村民民生诉求与矛盾纠纷。群众可通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随时反映问题,工作人员线上整合、线下按轻重缓急分类登记、交办、处理、销号,大幅提升村委会服务能力,获村民好评。

    同德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构建“三级联动+三维联调”调解格局,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共和县法院“驻村社调解室”、兴海县“布谷鸟”调解室等品牌,延伸自治机制至一线,形成精细化治理格局;贵德县河阴镇则打造“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推动小区环境从杂乱变为整洁有序。

 

当前:B1版(2025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