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蔡苏用实干守护人民健康

蔡苏用传统非遗技艺制作丸剂。(重庆市南岸区委宣传部供图)
人物名片
姓名:蔡苏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年龄:45岁
职务: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有限公司李渡综合制剂车间丸剂工段工段长
荣誉:2025年“大国工匠”、“重庆市巴渝工匠”等
在打盘四分之一处均匀刷入少量水,以水为黏合剂,使模具湿润,均匀粘上药粉。刷水、加粉、打盘……不断重复。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的操作步骤,少则10多道、多则30多道,同时也是蔡苏每天最熟悉的工作。与小小丸剂接触了26年,蔡苏早已练就了一身“硬本领”。9月23日,蔡苏荣获2025年“大国工匠”称号。
学徒生涯
精诚所至练就“硬本领”
1999年,蔡苏从重庆医药技工学校毕业后,便来到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开启了他的制丸生涯。
从药粉到成丸,对粉和水的比例要求极其严苛。药粉在起模时很快就变成一粒粒、直径仅一毫米的均匀微粒药丸,每克精细微丸可达到550粒,成丸的难度非常高。而起模是手工制丸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丸药成型的关键一步。
为了让自己的基本功扎实,蔡苏除了每天全身心跟着师父学习外,只要一有时间,他便扎进车间里自己摸索、勤加练习。一次又一次刷水、加粉、打盘,日复一日的枯燥操作,考验着蔡苏的耐性,也磨砺出他日渐精湛的制丸技艺。
就这样,经过近7年的不懈努力,蔡苏终于能够制作出成型好、均匀度高的丸剂。26年过去,他已经精通丸剂大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微丸、浓缩丸等全部6大剂型100多个丸剂品种的制作工艺。如今,药丸经他的手一捏、嘴一嚼,就能鉴别药丸的质量水平、水分含量以及中药材真伪,且与仪器检测结果相差无几。正因为他有过硬的技艺,多次在集团的丸剂制作技能比赛中获得冠军,也成为厂里最年轻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守正创新
做中药智造的“手艺人”
医药工业化时代,中药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这无不考验着作为“手艺人”的中药技师。
2016年,桐君阁新建了综合制剂车间,引进智能丸剂生产线。手工制作和工业生产,前者凭借个人经验,后者则需要精确的原辅料配比。
面对如此艰难的任务,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但蔡苏选择了迎难而上。为确保重差标准、水分标准、溶解性等符合国家和药厂要求,蔡苏带领团队不断地尝试,1公斤、2公斤、10公斤、30公斤、100公斤……凭借常年对各种剂型品种特性的了解和制作经验,蔡苏一个品种接着一个品种逐一探索工艺,重新制定相关参数,不断调试设备、优化流程。
为了早日实现投产,在攻关期间,蔡苏几乎天天泡在生产线上,一个多月才回一次家。通过蔡苏及团队的技术攻关,新生产线超预期在3个月内实现了产品生产认证,不到半年就达到了正常产量,圆满完成了槐角丸、麻仁丸、强力天麻杜仲丸由泛制法向智能化塑制法流水线的转变,使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完美融合。
现代化的工厂,自动化的机械,完美地把提高产量和提升质量合二为一,如今每天都有数十万盒中成药发往世界各地。据初步估算,投产前三年,仅槐角丸、麻仁丸、强力天麻杜仲丸3个品种生产效率较之前翻两番、产值达1.2亿元。
蔡苏说:“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因循守旧,它需要不断地超越和创新,才能被赋予新的生命,焕发新的活力。”如今传统丸剂制作与智能制造发生“化学反应”,变化的是制作模式,而不变的是那份坚守的匠心。
匠心传承
担当使命勇做“带头人”
多年与丸剂制作打交道,让蔡苏深刻地认识到,推动工艺传承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他努力的方向。为了做好“传帮带”,2019年,身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他,在公司党组织的帮助下,成立了“蔡苏丸剂制作人才导师工作室”,一边培养新的制丸能手,一边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坚。
6年来,蔡苏剖析技能操作要领,手把手开展培训,至今已培养学徒70多名,包括5名丸剂制作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7名丸剂制作技术骨干。
在技术攻关方面,蔡苏带领团队围绕核心技术问题,展开“揭榜攻关”,先后解决了“塑制法强力天麻杜仲丸溶解时限”“西黄丸塑制法攻关”等多个技术难题,确保了公司丸剂品种的多样化和质量的稳定性。也正是他的孜孜不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此外,为了更好地传承中药,蔡苏还积极参加重庆市文广局、非遗保护中心等举办的非遗展示活动近百场次,协助拍摄各类采访及实操影像资料,用文字、视频保存这项传统技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我愿用我的一生,守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蔡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26年时间练就看家本领的同时,也不断身体力行守护着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