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怀宁县振宁学校的多功能教室里,婉转的黄梅调常伴着孩童的咿呀学唱声响起。围在一位长者身边的孩子们,总是亲昵地喊着“爷爷老师”,他便是曾为黄梅戏专业演员的时小柳。他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自2023年9月起,他便主动承担起该校黄梅戏公益教学工作,每周三傍晚准时到校。
年近耄耋之年的时小柳,携手曾是黄梅戏专业演员的妻子都飞飞一道,将黄梅戏的火种播撒到寻常巷陌与校园课堂——带教孩童、指导戏迷、创排节目、填词唱戏,在黄梅戏守护与传承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不同于普通教学,时小柳的课堂没有教材费、课时费,甚至常自掏腰包为孩子打印唱词、准备道具。教学中,他与妻子都飞飞不仅仅教唱腔与身段,更会细致地讲解《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剧目的文化背景、民风民俗,让孩子们在学戏中读懂本土文化。从最初10名学生到后来53名学生主动报名,课堂规模的扩大,是孩子们对这份公益教学的认可。
1988年,时小柳因身体伤病从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调到怀宁县教育局工作。尽管岗位发生了变动,但是他对黄梅戏的热爱从未消减。退休后,更是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公益行动。起初,他和妻子利用闲暇时间,在网络平台上免费讲戏,生动的讲解、专业的知识,吸引了全国各地戏迷的关注,不少人还专程赶往怀宁,想当面拜师学艺。
看着戏迷们渴求的眼神,时小柳索性将“三口之家”改造成“免费教戏的课堂”——客厅里摆上简易道具,阳台成了“吊嗓子”的场地。从五六岁的孩童到年过半百的长者,只要有人想学,他们从不拒绝,教学时倾囊相授,课后还会主动跟进练习情况。
除了线下公益教学,时小柳夫妇还免费为基层文艺团体编排剧目,帮助他们提升表演水平;其妻子则坚持在网络平台免费更新讲戏视频,从唱腔技巧到剧目解读,内容详实易懂,吸引数万戏迷关注。
退休18年来,时小柳的公益足迹遍布怀宁县多所中小学,编排《从小学唱黄梅戏》《望春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创新融合节目累计超100个,填词新唱黄梅戏曲目3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