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年,2000多天,1辆电动自行车,12公里往返道路……构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那梨村那提坡村民黄绍杨最平凡也最不平凡的日常。
那梨村那提坡和百乐村西畴坡之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村道,长约6公里。寒来暑往,黄绍杨6年来每日往返,让这条普通的村道成为一条充满人间温情的“孝道”,连接着一段跨越血缘的深厚亲情。
笔者近日驱车来到那梨村那提坡,黄绍杨正在准备饭菜。炊烟散去,他带上妻子骑上电动自行车,拿上备好的饭菜前往百乐村西畴坡。
这条盘山村道,黄绍杨和妻子一走就是6年,风雨无阻,只为照顾99岁瘫痪在床的岳父。这位被当地村民交口称赞的好女婿,用坚守默默丈量着“孝”字的深度与广度。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那年,黄绍杨的岳父因年事已高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由于岳父的儿子中风在异地康复,孙子需贴身照料,3个女儿中的大女儿已离世,黄绍杨的妻子成为姐妹中的主心骨。看着病榻上的老人,黄绍杨主动把照顾老人的责任扛在肩上。“我们是老人的孩子,就得担起责任。”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他孝老爱亲的生动注脚。
这条盘山村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见证了他们风雨无阻的感人故事。暴雨天气,电动自行车的车轮陷入泥坑,为了能尽快照顾岳父,黄绍杨夫妇俩就推着车步行前往;寒冬深夜,老人突发不适,黄绍杨二话不说,摸黑骑着电动自行车将老人送往医院治疗。
日复一日的照料,不只是简单的送饭,还包括烧水、擦身、清理便盆……烦琐的护理,黄绍杨总是做得细致入微。“老爷子牙口不好,饭菜要煮得软烂一些;天热容易生褥疮,就得勤翻身、多擦洗。”他说得平淡,却把孝老爱亲融进了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