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锚定“以文化人、以德润区”目标,通过“机制创新、典型选树、文化浸润”三大路径,初步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渗透”的文明培育体系。
聚焦机制创新
构建文明培育“长效化”体系
叙州区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文明培育的“压舱石”,通过顶层设计、共建共享、动态管理,推动工作从“阶段性”推进向“常态化”转变。
顶层设计科学化,压实责任“链条”。制定《叙州区文明培育五年规划(2021—2025)》,明确“理论武装、典型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养成”四大工程12项具体任务,将文明培育纳入全区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建立“区级统筹+部门联动+镇村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形成“一把手抓总、分管领导抓细、责任部门抓实”的闭环工作格局。
共建共享机制化,打破资源“壁垒”。创新组建“叙州共建共享群”,吸纳区直部门、乡镇(街道)、重点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破圈入群,建立“线索共享、活动共办、典型共育、成果共享”模式。联合区教体局、妇联等部门开展“家风家训进校园”“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80余场,实现典型选树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联动”转变。
动态管理精细化,推动创建“提质”。对全区114个文明单位、288个文明村镇、79个文明校园实施动态管理,2024年撤销1个不合格文明单位称号,对阵地建设滞后、活动开展不足的文明单位通过“摘牌警示”倒逼整改,推动文明创建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型。
聚焦典型选树
激活文明引领“示范效应”
坚持把典型作为文明培育的“鲜活教材”,通过分层培育、立体宣传、礼遇关爱,让“榜样力量”转化为全民行动自觉。
分层分类精准培育,建强典型“梯队”。建立“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典型培育库,入库培育对象达160人(其中市级以上典型80人),分类开展文明培育: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针对企业群体开展“文明细胞”(文明车间、文明班组)评选,针对农村群体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形成“典型群体全覆盖、典型类型多样化”格局。
立体宣传强化认同,讲好榜样“故事”。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文艺作品”宣传矩阵。在区融媒体中心开设《叙州榜样》专栏,推出30年如一日拄着“双拐”行走在公益路上的“中国好人”顾永琼,返乡创业坚守诚信和品质的经营理念、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群众脱贫致富的“90后”“四川好人”蒋祝云等典型专题报道30余期。
礼遇关爱形成闭环,树立“德者有得”导向。出台《叙州区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办法》,为区级以上道德模范提供10项礼遇:5000元一次性资金奖励、每年1次免费体检、区内所有景区门票全免、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优先安排优质学位、创业贷款优先审批等。
聚焦文化浸润
厚植文明培育“根基”
坚持把文化作为文明培育的“源头活水”,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培育乡风文明,让文明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唤醒文化“记忆”。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将油樟文化、茶文化、非遗技艺等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编写《叙州传统文化读本》12册,已在全区304所中小学推广使用,覆盖学生13万余人。2024年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50余场。2025年春节期间在柏溪街道举办“龙舞叙州”民俗展演,12支舞龙队、8支秧歌队参与,吸引群众5万余人次;2025年端午节期间在长江音悦街举办“来宜宾·‘粽’有好事”端午国风情景集,上万人次市民体验了端午民俗、特色主题精品演艺、健康美食粽子等活动。
红色文化立体化弘扬,传承红色“基因”。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展红色话剧《赵一曼》进校园演出10余场,演出后开展“我给赵一曼写封信”活动,收到学生书信8000余封。2024年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450余场。开展“国防知识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活动,邀请退役老兵、文艺工作者走进高场职中、驻区某武警部队、城市社区,通过“红歌联唱、战斗故事分享”等形式,为上千名学生、市民群众和上百名驻区官兵普及国防知识,增进军民共建。
乡风文明常态化培育,涵养乡村“新风”。创新“一约五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卫生理事会)治理模式,推动全区358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成立“五会”组织1400余个。樟海镇瓦房村将群众认可的好家训好家规、具有乡村特色的行为规范和村民关注的邻里家庭、社会治安、公共道德等相关规范纳入村规民约,并以朗朗上口的“五字顺口溜”呈现,让村民们易于理解和记忆。樟海镇各行政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五个村民自治组织,推选有较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有较强代表性的乡贤、党员、村民等担任“五会”成员;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评选,全区挂牌示范户3000余户,其中安边镇黄江林村“文明户”龙小红家的“美丽庭院”种有多肉和花草上百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带动周边村民打造自家庭院,形成“一户美带动一片美”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