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租租”逐渐取代“买买买”
“万物皆可租”为何受年轻人青睐?

    租双人帐篷131元和住一晚千元的酒店,你会选哪个?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被帐篷打败的酒店”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梗。

    不仅租帐篷,还要租相机、无人机、VR 设备、机器人;不仅可以租帅哥来撑场面,还可以租“姐妹”来陪拍……不少年轻人,正以“租赁”重构消费逻辑,一股“万物皆可租”的消费浪潮扑面而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蚂蚁集团编制的《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消费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租赁经济交易规模突破4.2万亿元,同比增长32%,服务用户超7.5亿人次。其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超六成,“00后”用户订单同比暴涨两倍。

    “买买买”逐渐被“租租租”取代,这届年轻人为何爱上了租赁消费?

   旅行“新标配”

    从相机到陪拍师,“租”来出游轻盈感

    “外出旅游,租一台无人机真的太香了!不管是山川湖泊,还是古镇街巷,上帝视角拍出来的画面,每一帧都能当壁纸。”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北京的张先生带上租赁的无人机到川西旅行,将五彩斑斓的画卷定格在照片里。

    让张先生更满意的是租无人机的高性价比:“买一台同款无人机大概要2万元,旅游结束后大概率会在家落灰,而租一台每天只需300元,而且随走随用,方便又划算!”

    时下年轻人的旅行方式,告别了大包小包的行李,转而通过租赁装备实现轻装出行,在享受高品质旅行体验的同时,更催生出多元化旅游租赁场景。

    在山东济南一家露营装备租赁店,帐篷、睡袋、卡式炉、折叠桌椅等装备堆得满满当当。老板介绍说,节假之前3天就生意火爆。

    正在取装备的张先生介绍说,他和朋友每月都会露营一次,但从没想过买装备。“一套中档露营装备要3000多元,每次用完还要清洗收纳,太麻烦。租一套一天只要199元,还能根据人数调整装备,坏了也不用自己修。”他指着装备上的消毒标签说,“现在租赁店服务越来越到位,每次还回来都消毒,我们用着也放心。”

    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数据显示,4月份,以便携式运动相机为代表的“旅游拍照搭子”租赁成交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00%。

    租赁经济触角还延伸至陪伴领域。

    30岁的梁女士热爱旅行,独自旅行很自在,唯一缺点是没人帮忙拍照。于是决定在社交平台“租”个人陪她打卡景区,拍照留念。“她拍照的工具是我的手机,只要选好机位,几乎没有技术难度。每打卡完一个地标,她就把手机主动递给我看刚拍的照片,询问我是否满意。在公司当惯了乙方,这种付费租赁服务让人有种‘翻身社畜把歌唱’的自在感。”

    不止于旅行

    租赁融入日常,年轻人以“租”实现品质生活

    事实上,租赁经济早已深度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呈现出品类多元化、服务数字化、需求品质化的鲜明特征。

    28岁的网友小光被朋友评价为“一个靠租生活的人”。他租过许多东西,游戏机、VR设备、GoPro、雅思陪练等。他说,现在,租电子产品不仅方便,也比想象中划算。平台精打细算的租赁规则,反而被他用出了“性价比”。“比如,我租三天,实际能用的时间往往能拼凑出四天,平台通常从签收后的第二天才开始正式计算第一天租期,这意味着,如果快递在当天下午送达,我立刻就能开始体验,从下午到晚上,都算是‘免费’的额外时间。”他说。

    前段时间,他又租了VR设备 Meta Quest,3天100多块钱。“沉浸感是真的强,但玩一个小时就累得不行,眼睛酸,脖子沉。3天下来,我已经体验够了,还回去的时候,一点儿没舍不得。如果我买一台,它大概率会在角落里吃灰。这种‘用完了就还’的思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他说。

    同样28岁的王女士是“共享衣橱”的忠实用户。“每月能省好几百元,还能常穿常新。”她通过某APP,每月花299元就能租到10件不同品牌的当季新品。平台还提供免费清洗、熨烫等配套服务,精准契合年轻人的需求。

    数据显示,头部共享衣橱平台注册用户已超500万,“95后”占比超六成。今年8月,“职场套装”“晚宴礼服”等场景租赁订单同比增长120%,面试、年会等特定场合成租赁新刚需。

    “共享式生活”蔓延至更多领域:今年6月,Labubu热门款被炒至3万元,租赁平台上多款产品被抢租一空;Switch2、无弦吉他等也常年位居租赁平台热租榜。

    “租赁”正成为年轻人追求品质生活的新方法,这种“体验式消费”能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高情绪价值。

    24岁的网友阿木甚至租了个帅哥参加毕业典礼。两人谈好价格——150元一小时。他需要配合阿木完成几个“经典机位”的拍摄。拍摄当天,太阳很晒,但帅哥出乎意料地配合,让躺草地就躺草地,让搭肩膀就搭肩膀,毫无怨言。

    从“占有”到“体验”

    租赁背后是年轻一代消费哲学的变迁

    有人问小光,你租了这么多东西,最后什么都不属于你,不会觉得亏吗?但小光觉得自己“赚了”——“正是因为我什么都不想永远占有,我才体验了这么多。我不必为闲置烦恼,不必为贬值心疼,也不必为更新换代焦虑。我花的每一分钱,都换来了那一刻的快乐或成长。”

    “年轻人不再为‘仪式感’买单,而是为‘体验感’付费。”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莫远明指出,这种转变背后是消费逻辑的重构——从“拥有商品”到“使用服务”,从“长期占有”到“即时满足”,租赁消费正以其灵活性、高性价比和环保性,成为年轻人追求品质生活的新选择。

    租赁消费热既是年轻一代消费观念深刻变迁的体现,也是租赁行业不断创新服务的结果。

    眼下,租赁经济“版图”还在不断扩大,延伸到多个领域,从“小众选择”变成“大众潮流”。在潮玩圈,某些限量版玩偶租赁服务也应运而生,以满足年轻人婚宴、场景布置、道具拍摄等多元场景需求。

    在杭州读大二的小陈是潮玩爱好者,今年6月Labubu热门款被炒到3万元且一货难求时,他在租赁平台花399元租了一个月。“我就是想体验一下,买太贵,而且玩腻就没意思了。”

    而在重庆洪崖洞、磁器口等热门景区提供拍摄服务的林宇通过“芝麻信用免押金”服务,仅凭身份证就能完成设备提取。

    易观分析发布的《中国新租赁行业洞察2025》报告指出,尝鲜体验、多样体验和临时使用是年轻人选择租赁的主要原因。租赁成为年轻人“低成本试错”的工具,助其在消费前避免“踩坑”。调研显示,38.2%的人选择租赁是为了“体验新品,决定是否购买”,33.7%则是想“体验更多样的商品”,也体现出年轻人消费理念更加理性。

    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95后”白领陈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说,自己选择租赁的初衷,正是受社交媒体的影响,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租赁攻略”“平价体验高端产品”等相关话题很火,让租赁消费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在抖音上,“租赁经济”相关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

    环保理念的普及,也让租赁经济更具吸引力。“一件衣服从生产到废弃,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租赁能提高衣服利用率,减少浪费。”网友戚女士说,她选择租衣服,除了省钱,也有环保的考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环保意识,租赁这种循环消费模式很受欢迎。”

    “万物可租”的喜与忧

    欣欣繁荣中呼唤规范与信任

    在上海浦东新区,摄影师张伟用租赁的设备为游客拍照,一天收入超千元;在河南郑州,刚刚大学毕业的何楠用租的淀粉烤肠机,帮助父母低成本经营摊位生意;在重庆,宝妈李女士的“育儿经”更具代表性,“大牌吸奶器月租不到百元,比起花费上千元购买后闲置更划算”。据某租赁小程序数据统计,目前有超1000人租过吸奶器,500多个家庭租过黄疸仪、新生儿蓝光箱等新生儿护理设备,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了父母育儿的切实需求。年轻人正用“租赁”重新定义着性价比与幸福感,推动消费文明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演进。

    然而,一些扰乱市场秩序的乱象也随之出现。社交平台上,“租手机买断价虚高”“条款不透明”等避雷帖、投诉帖频现。不少消费者不但没有享受到性价比消费,反而损害了自身利益。

    对此,福建中美律师事务所林律师提醒:“需要明确的是,在短期看来,租赁使用有助于节约开支,但长期未必如此。‘时长’是消费者需要关注的一点。”

    莫远明也提醒,当下租赁消费也存在一些隐患,如信任缺失、体验断层、品质难保、心理依赖等。因此,年轻人在租赁消费时,应选择讲信誉、有实力的专业平台合作,理性消费、量力而行,不攀比,并妥善处理租与买的关系。对于长期使用的耐消耗商品,建议还是以购买为主。

    据易观咨询预测,2025年新租赁市场规模将超700亿元,2030年有望接近万亿元,与此同时,市场扩张亟须配套规范。《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消费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白皮书》同样指出,需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平衡创新活力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综合《重庆日报》《中国妇女报》、新华网等)

 

当前:A4版(2025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