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气象
三垭镇从高价彩礼的枷锁中挣脱,博美镇从讲排场、摆阔气的陋习里转身,移风易俗的成功样本,以其可见、可感的成果,折射出各地持续推进乡村变革的坚定决心
新机制
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及“一约四会”的作用,软引导与硬约束并行,逐步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续推进的治理机制
新形式
各地通过戏曲、相声、小品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群众大会、农民夜校、院坝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倡导科学精神,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向好向美的社会风尚

2025年邵阳市第三届“好婚姻 开口笑”集体婚礼现场。郑国华 摄
“收下了,收下了,这份心意我们领了!”近日,在广东佛山顺德区的一场婚礼上,新娘吴家欣接过朋友宗女士递来的红包,将红包的一角折起,就又递回给对方。
宗女士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还以为是新人的客气推让,执意要他们将红包收下。吴家欣和家人笑着解释:“我们这儿的习俗都这样,人来了,就是最好的祝福。”
这段温馨的视频很快在网络上刷屏,引发广泛点赞与热议。一个小小的“折角红包”,折射出广东顺德人“讲心唔讲金”的处世智慧,也成为全国各地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任务,多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沉疴痼疾究竟应该怎么“破”?广袤乡野间的一场场深刻嬗变正在书写答卷。
破旧立新 焕发文明新气象
今年年初,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三垭镇出了件新鲜事,村民阿石克古家率先打破自古沿袭的婚俗传统,成为村里首个“零彩礼”娶亲的人。
三垭镇是当地较大的彝族居住区。重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困扰当地老百姓已久。
过去,当地青年结婚要准备少则几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的彩礼。九龙县三垭镇党委书记杨瑞回忆道:“毫不夸张地说,有时一场婚礼就要掏空半个家底。”
如何搬开“娶不起”“死不起”这几块阻碍乡村全面振兴的绊脚石?三垭镇向陈规陋习正面宣战,白纸黑字定下“铁规矩”,婚礼总支出不得超过9.9万元,舅舅礼金最高3000元,宴席每桌控制在300元以内。礼金“红线”为村民卸下了沉重的人情负担。“以前娶个媳妇背上半辈子的债,现在规矩明明白白立在那儿,家家都松了口气。”阿石克古说。
在广东汕尾陆丰市,博美镇镇政府于2019年发布的《致全镇人民群众一份告知书》至今仍在当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博美镇花城村,丧事大操大办曾是沿袭多年的风气。村里只要有人办丧事、出殡,酒席一摆就是五十桌起步。攀比之下,宴席标准也水涨船高,富裕人家的一桌酒菜,花费轻松超过3000元,经济拮据的家庭,每桌也至少要花1000元。
“一场丧事办完,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基本全被吃掉了。”村民王培家算了一笔账,“实际上,村民对大摆丧席之风也是怨声载道,但很多人顾及面子,害怕别人背后说闲话,只能‘打肿脸充胖子’。”
直到那份告知书传来,一切才慢慢变了样。镇上的党员干部率先带头,“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的文明新风,就这样一户传一户,传到了今天。
从高价彩礼的枷锁中挣脱,从讲排场、摆阔气的陋习里转身,三垭镇和博美镇的故事,不仅是移风易俗的成功样本,更以其可见、可感的成果,折射出各地持续推进乡村变革的坚定决心。
多措并举 构建治理新机制
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新建村的一场婚宴上,记者见到了乡厨曹朝智。他正攥着一份移风易俗“瘦身菜单”,跟帮厨的婶子们核对食材。
早些年村里办酒,红白喜事动辄持续四五天,攀比之风盛行。针对这样的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新建村深挖本土人才资源,培育以曹朝智为代表的“文明乡厨”队伍,通过入户劝导、流程优化、标准简化等举措,倡树文明新风尚。今年以来,他们成功劝阻进城大办满月宴等宴请20余起,累计为群众节省开支5万余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近年来,各地将移风易俗与本地实际结合、与乡村治理融合,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及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的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新风礼堂等既有综合性服务设施,为群众操办红白事提供惠民服务,软引导与硬约束并行,逐步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续推进的治理机制。
初秋的陕北,凉爽宜人。傍晚时分,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圪台乡马场村的“讲学堂”传出阵阵笑声,村民们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围坐在一起开“板凳会”,共商“五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事宜。马场村现在的红白事规矩,就是大伙儿在“板凳会”上商量出来的。“板凳会”让移风易俗在马场村“落地生根”。
在安徽省天长市永丰镇二墩村,一种以“积分”撬动文明的新模式正在推行。该村创新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兑换”机制,将移风易俗具体要求拆解为12项可量化指标,内容涵盖红白事简办、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等多个方面,并与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日常行为挂钩,村民通过遵守规范获取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在日积月累中育文明沃土、树文明新风。
此外,不少地方还深入挖掘整理家谱、家规家训,持续开展家规家训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家训上墙、入户、进楹联以及集中宣传展示等形式,让优良家风走进千家万户。
各地始终扎根乡村土壤、紧扣群众需求,不仅有效破除了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更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创新形式 激发振兴新活力
移风易俗不仅要有制度保障,更要把新风尚“种”进百姓心田,形成习惯。
9月29日,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南雷村的一处院落里热闹非凡,一场“村晚式”婚礼正在这里温情上演。
没有奢华的婚庆布景,也没有专业的演艺团队,但随着激昂的鼓点敲响,锣镲声也随之一起响彻村落,身着彩服的秧歌队欢庆入场,簇拥着满面笑容的新人父母走向舞台。
这是南雷村今年举办的第3场“村晚式”婚礼。近年来,南雷村探索“党建统领、群众主体、文化浸润”的乡村治理新路径,组成“文明婚庆表演队”,让移风易俗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70岁的村民鄂进荣负责乐器演奏,他感慨道:“以前在家里没事干,现在能为乡亲们出份力,我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简单化,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考虑当地历史、文化因素。近年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戏曲、歌舞、相声、小品、老剧新唱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群众大会、农民夜校、院坝会,依托互联网远程教育平台、农家书屋、广播电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倡导科学精神,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向好向美的社会风尚。
春生连理木,山水证佳期。广东省茂名市大力推广“有喜事来种树”活动,号召干部群众适逢各类喜事,通过种下“幸福树”“长寿树”“成才树”等作为纪念,引领绿色文明新风尚。历经10年,“有喜事来种树”从一个小倡议变成一股新潮流。据统计,仅茂名高州市,10年间累计植树2500多万株,新增绿化面积40多万亩。
浙江省绍兴市创新实施“越风有喜——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婚礼”项目,聚焦“简约而不简单、节俭而不失礼韵”,为群众搭建“有里子有面子”的新时代文明婚礼平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结合年轻人的婚俗偏好,在全市推出十大婚礼主题场景。
…………
从一个“折角红包”所承载的体面与温情,到一棵“幸福树”所寄托的期盼与新生,移风易俗,移去的是沉重负担,易来的是清朗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