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规则VS继承诉求
谁有权处置我们的“数字身后事”?

    10月12日,已故歌手李玟的一个音乐账号被异常登录。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这个音乐平台账号时,竟自动登录上了李玟的账号。平台客服回应称,此事源于“运营商二次放号”导致账号被新用户“继承”,已紧急解绑处理。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拥有多个线上账号。当用户离世,其社交平台账号、游戏账号等“数字遗产”应如何处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手机号、微信号、支付宝账号……属于哪一类遗产?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翟继光表示,逝者的虚拟财产可以认定是数字遗产。数字遗产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资产没有实物形态;第二,资产以数据形式存在;第三,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具备这三个条件又属于死者遗留的物品,就可以认定为数字遗产。”

    翟继光进一步解释道:“数字遗产分为两类,一类不涉及个人隐私,仅仅具有财产价值,比如数字货币、虚拟游戏货币等,还有一类就是既具有财产价值也涉及个人隐私,主要指手机号码、社交账号、电子邮箱等。”

    “目前数字遗产的继承困难还是比较多的。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自己是合法继承人,就可以继承死者的隐私信息。若数字遗产涉及个人隐私,没有账户持有人的明确授权或允许,部分网络管理人员可能不会将账号、密码给任何人;另外,进行数字遗产继承时,需要办理证明继承权的证件,这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复杂性。”翟继光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数字遗产宪章》中对数字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精准的定义,数字遗产是一种包含着人类知识和人类活动成果以二进制的形式描述的信息的权益。这一伴随着数字化时代崛起的新兴概念,兼具财产性与人格性的双重特征,其内涵之丰富、性质之独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从财产性角度来看,数字遗产包括虚拟货币、游戏装备、数字艺术品等具有明确经济价值的数字资产。这些资产在数字市场中流通、交易,其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人格性角度来看,数字遗产又涵盖了社交账号、聊天记录、个人博客等承载个人隐私与情感记忆的信息。这些信息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历程、人际关系和内心世界,是我们数字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留、清空还是删除网络账号?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看来,平台回收长期未登录的账号,通常是出于安全、资源与隐私保护的考量——闲置账号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且占用服务器资源。然而,对用户及其亲友而言,这些账号不仅是工具,更是承载情感与记忆的“数字遗物”。此类争议的出现,反映了网络平台理性治理规则与用户感性情感需求之间的冲突。

    王琦指出,这背后折射出数字资产治理的困境。一方面,民法典虽然承认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但并未明确承载人格与情感属性的社交账号数据是否属于可继承遗产,导致平台依照服务协议行权与账号用户主张权益之间缺乏平衡;另一方面,平台在追求安全治理与隐私保护时,没能更多考虑用户追思亲人、留作纪念等情感需求,技术规则中缺失人文关怀。

    “民法典从民事基本法的层面,原则性承认了网络虚拟财产的合法地位,将其纳入法律保护范畴,但具体的权属规则和继承问题,仍在探索和完善中。”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理事高蕾认为,民法典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数字遗产”也必须是具有财产属性的以数字为表现形式或载体的财产。基于此,具备财产属性的社交账号或社交账号中的财产属性部分可以被认定为网络虚拟财产,理论上来说可以继承。

    “但问题在于,社交账号往往具备多重属性。”高蕾说,当其既存在财产属性,又具有人身属性等其他属性时,其归属和继承问题就面临法律困境。例如,因账号内的聊天记录、朋友圈等涉及用户及第三方的隐私,直接继承可能侵犯隐私权。实践中,有法院以保护隐私为由,驳回继承人要求继承账号的请求。

    王琦进一步建议,平台可以设立“纪念账号”专属功能,在用户去世后,经继承人申请并核验,账号可从正常状态转为纪念状态,在账号名称旁标注“纪念账号”等标识,告知访客该账号主人已去世;平台对纪念账号不回收,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妥善保管,保留公开的内容,为继承人及相关群体留存情感寄托的载体。

    “数字遗产”谁来继承?

    亲属去世后,账号可以继承吗?

    尽管202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自然人死亡后,近亲属可为维护自身合法、正当利益,对死者个人信息行使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从法律层面赋予了近亲属处理逝者数字信息的权利,为数字遗产继承提供操作路径。

    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标准化、统一化的数字遗产处理规则尚未建立。而且,多数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协议明确,“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用户仅享使用权。”

    这意味着,如何处理逝者的“数字资产”,目前的主动权在平台手中。

    在手机号处理方面,北京地区的移动、联通、电信客服均表示,若要办理销号业务,需提供经办人有效证件原件、机主身份证件原件。除此之外,联通还要求经办人在办理时签署“移动业务办理承诺函”,电信则需要再提交机主死亡证明、户口本原件。此外,客服还表示,因各个地方要求不同,所需文件也会有所变化。

    近日,微信公关总监在“微信派”官方播客中表示,针对逝者账号的问题,产品团队研究决定,从今年9月起,对长时间不登录使用的微信账号不再回收处理。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称赞这是对数字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文关怀。

    对于微博账号,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若账号主人去世,亲属可以申请“逝者保护”功能,但需提交逝者亲友的身份证信息、逝者的死亡证明以及亲友与逝者关系证明。被保护的账号不能登录、不能新发内容、不能删除内容、不能更改状态。“但目前只能帮助逝者保护账号,无法让他人找回登录,并且账号开启‘逝者保护’功能后也无法解除。”

    对于支付宝账号,客服表示,持有人离世后,继承人仅对资产类有继承权,账户则无法继承。“账号里存放的余额可以继承,购买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可联系对应机构进行处理。”

    亲属名下的淘宝店铺能否继承?淘宝客服回应,需要办理过户流程,提交店主死亡证明、继承人与店主关系证明、其他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公证书等信息。后续审核通过,店铺账户可直接转接给店铺接收方。

    关于游戏账号的继承问题,多个时下热门游戏软件的服务协议,基本都存在“账号所有权归公司所有”“用户仅获得账号使用权”“不得借用、继承”等相关表述。

    未雨绸缪的“数字遗嘱”或有必要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显示,18-30岁年轻人立遗嘱人数较5年前增长300%,其中21.5%的90后和19.7%的00后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远超80后群体的12.7%。年轻人在网络天地中留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数字足迹”。

    一名36岁的互联网游戏主播小赵表示,他已经立下遗嘱,明确在自己离世后,会将直播账号留给同样热爱游戏的弟弟。小赵希望,这份特殊的遗产不仅能为弟弟带来经济上的支持,更能延续他对游戏的热爱,成为兄弟间珍贵的回忆与情感纽带。

    除了直播账号,微信、QQ、支付宝等个人账号,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成本的游戏账号,以及虚拟货币、淘宝店铺等,都成为人们在数字遗产规划中关注的对象。

    在海外,“数字遗产规划师”已逐渐成为新兴职业。他们帮助客户系统性地整理数字资产,明确处置意愿,甚至协助与家人沟通。这种专业服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数字遗产问题的认识正在深化。

    我们需要的,是像立纸质遗嘱一样,建立“数字遗嘱”的意识。这包括:明确指定“数字遗产执行人”,记录重要账号和密码的存储方式,表达对各类数字资产的处理意愿。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能在关键时刻为家人提供清晰的指引。

    数字遗产是信息时代留给生者的一道考题。它拷问的不仅是技术如何演进,更是我们如何定义在数字世界中的生与死、记忆与遗忘、私有与共享。

    (综合央视新闻、《法治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当前:3版(2025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