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渭南
● 改造提升284条背街小巷
● 完成1614个老旧小区改造
● 创建全国及省级文明单位97个、文明村镇20个
● 5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26人荣登“陕西好人榜”
● 招募1165名文明观察员
● 注册志愿者超70万人、志愿服务队6128支
作为陕西省第二人口大市,渭南市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一座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的城市。穿行于渭南的大街小巷,道路整洁、市容焕新,城乡居民笑意盈盈,处处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时代气息。
自2015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渭南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十年磨一剑,今朝终圆梦,今年5月,渭南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如今,一幅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画卷正在秦东大地上徐徐展开。
创建为民 破解痛点难题
秋日清晨,渭河生态运动公园里晨练的老人络绎不绝;同信德农贸市场内,剁肉声、油炸声、叫卖声交织成满是烟火气的晨曲;渭南市多功能馆里,前来研学的学生们正沉浸在科技世界的奥秘中……这些平凡而温暖的场景,正是渭南市民享受文明创建成果的真实写照。
坚持从民生痛点破题,是渭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鲜明特色。十年来,渭南市实施“六个专项整治、六大提升行动”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等举措,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老旧小区改造曾是市民反映最强烈的需求之一,也是渭南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于2000年的怡馨园小区随着岁月流逝,出现了楼顶漏水、外墙墙皮脱落、泛碱等问题,让小区居民头痛不已。2024年年底,该小区全面完成楼顶保温防水处理,外墙立面得到修缮,楼道墙面重新粉刷。“路平了、灯亮了,环境也越来越美,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居民向记者分享着改造后的喜悦。
“晴天灰、雨天泥”,往昔市民对渭南高新区高新东路环境状况抱怨不已,如今这条坑洼老路已蜕变成绿树成荫的步道;昔日流动摊贩与城管“躲猫猫”的困局,也通过设立滨河大道临时便民市场得到妥善化解。
背街小巷提升“颜值”,老旧小区改出“新生活”,农贸市场氤氲“烟火气”……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感受得到的温暖,将民生清单一步步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
创建惠民 提升幸福指数
“你咋逆行呢?你说咱俩是冤家路窄,还是狭路相逢?”“哈哈哈哈……”今年4月,临渭交警大队民警胡浪平用第一视角拍摄的巡逻日常短视频火爆全网,累计播放量破亿,点赞超百万,网友纷纷留言称赞:“这就是‘中国温度’!”
这种以幽默诙谐方式提醒群众注意交通安全的“碎碎念”执法,始于去年。民警们“多说一句、多劝一句”,通过耐心解释法律法规,有效化解了群众的抵触情绪。
“我们希望群众明白,交警不仅是交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胡浪平告诉记者,“期待通过我们的创新方法,让渭南的人文关怀更加温暖,文明底色更加亮丽!”
近年来,渭南市始终将“创建惠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系列惠民举措,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今年初,渭南市发布的“十件民生实事”,考虑到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心城区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站30座,安装充电接口3000个,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2500个;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5个,培育市级老年助餐示范点50个以上,为4000名流动儿童提供入学、医保等精准服务;推行市场主体“红黑榜”制度,培育质量标杆入库企业50家、放心消费承诺单位100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200家以上;开展文化惠民走基层活动3万场次,打造文商旅融合聚集地10处,新增县级博物馆3座……
一桩桩民生实事,一项项惠民举措,让文明在城市中生根发芽,市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渭南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创建利民 全民共建共享
“大家看,个别商铺门口堆放生活垃圾,这种情况执法部门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公益宣传栏上贴有小广告,请尽快清理。”……近年来,在渭南城区活跃着一支文明观察员队伍,他们深入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商超市场等地,开展文明观察实践活动。
2024年3月,渭南启动“我的城我守护”千人观察团志愿服务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组成观察团,走街串巷,重点围绕社区治理、环境卫生等问题,以“挑刺”的方式助力文明城市建设,实现“创建靠民”的持久效益。
“观察员在活动中找到了做‘主人翁’的感觉,改变了以往群众对文明创建热情不高、参与不积极的局面。”观察团副团长王婧介绍,目前全市已搭建市、区、社区三级文明志愿观察平台,面向社会招募了1165名文明观察员。
放眼如今的秦东大地,文明新风处处涌动。随处可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激发出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力量,让先进典型、身边好人不断涌现。
获评全国“最美医生”的乡村医生刘永生,用40余年坚守守护乡亲健康;渭南青年志愿服务队文艺分队队长于波浪带领队员7年间走遍45个社区(村委会),开展了580场公益活动;富平县面馆老板赵亮亮长期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餐食,用一碗面温暖着整座城……
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渭南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蔚然成风。如今在渭南,好人好事每天都在发生,文明底色在代代接力中愈发鲜亮。全市累计注册志愿者超过70万人、志愿服务队达6128支,全民共建共享文明城市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
从“面子”到“里子”,从“颜值”到“气质”,渭南的美丽蜕变正是对“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的生动诠释。沐浴着全国文明城市的荣光,渭南将继续感恩奋进、乘势而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谱写“文明永续、幸福长青”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