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作为陕南典型山区县,长期受“地域广、人口散、空心化”现实制约,基层文明实践曾步履维艰。为摆脱这一困境,留坝县锚定“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目标,以构建“全域协同、群众参与、常态长效”工作体系为方向,从体系搭建、项目创新、治理优化三个维度发力,一步步打通基层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在崇山峻岭间蹚出了一条具有山区县特色的文明实践新路径。
以“三级联动”破题,构建高效协同的文明实践体系。顶层设计强统筹,筑牢工作根基。将文明实践纳入全县“重点工作清单”,构建“党委统领、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实现“责任、资金、制度”三到位,为工作开展保驾护航。县委书记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统筹协调全县文明实践工作;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分级落实,镇、村“一把手”主动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每月至少深入一线指导活动2次,确保工作不跑偏、不走样。创新构建“财政拨+社会捐+项目争”多元筹资模式,除县级专项资金保障外,积极对接企业争取赞助,为阵地建设与活动开展注入“源头活水”。阵地网络广覆盖,打造15分钟服务圈。打破“单一站点”思维定式,通过“基础阵地+新型阵地+实践游径”的组合模式,织密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构建“2个综合体+12个分中心+10个基地+N个驿站”的新型阵地格局,涵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为文明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场景和资源。注重阵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各个阵地之间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活动联动等方式,形成有机整体。资源整合破难点,精准服务群众需求。针对“服务覆盖易、深入难”的问题,秉持“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通过“调研找问题—清单补短板—结对解民忧”的闭环思路,把服务做到群众急需处,形成了“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闭环。推行“党员+志愿者+困难群众”结对模式,筛选56名党员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留守家庭结成“帮扶对子”。
以“品牌矩阵”赋能,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民生服务项目。核心品牌抓刚需,贴合群众实际需求。三大核心品牌项目精准对接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把服务做到点子上、暖到心窝里。“人人志愿者・放心游留坝”整合党员干部、商户、村民等多元力量,组建志愿队伍,在景区、公路沿线设立15个服务点,提供问路指引、应急救助、游客维权等服务,用“志愿红”守护“生态绿”;“秦岭(留坝)生态卫士”直击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深层期盼,整合生态护林员、村民骨干、环保志愿者及林业专家,在秦岭山脉留坝段设立生态服务站点,积极组织开展巡山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活动;“暖心行动留心间”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急难愁盼”,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阵地、沿街商户等,设立“暖心驿站”,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慰问活动,解决了他们的“刚需”。特色项目抓孵化,完善全链条培育机制。搭建“征集—孵化—推广”全链条机制,建立文明实践项目库,每年举办“项目擂台赛”,让好创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连续三年面向全县征集优秀项目,共收录55个优质项目。如今,项目库已收录各类文明实践项目131个。创新打造文明实践游径,串联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旅游点等资源,精心设计“文明实践游”“生态环保行”“文化进行时”3条沉浸式游径,让群众在行走中感悟文明、在体验中传承文化。优化平台抓效能,提升服务便捷度。开发“紫柏拾光汇”平台,整合活动报名、积分兑换、需求点单、志愿者管理四大功能,让文明实践服务不打烊、更便捷。
以“柔性治理”发力,破解移风易俗的“老大难”问题。建强专业队伍,精准开展劝导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红白理事会,组建分工明确、有专业特长的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用贴心劝导代替生硬说教。“新红娘志愿服务队”由退休教师、妇联干部等组成,在为农村青年牵线搭桥时,主动倡导“零彩礼”“简婚礼”,让婚恋回归本真。推行柔性策略,强化导向与激励。聚焦“3344”(“三不办”“三简办”“四劝导”“四整治”)移风易俗工作法,采用“曝光警示+正向激励”的组合方式,以柔性手段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依托“红黑榜”,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对文明家庭、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进行表扬,让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开展“文明随手拍”活动,群众反映不文明行为经核实后可获得积分;同时将移风易俗纳入“德美屋”积分体系,践行新风尚的群众可获得额外积分,用“小激励”推动“大转变”。聚焦青年群体,推动新风尚传承。以青年喜爱的方式强化引领,让文明新风在青年中代代相传。团县委推出“青春同行”项目,整合青年干部读书班、青年夜校、趣味运动会等形式,为青年搭建交友与成长的平台。通过“文明婚恋观分享会”“移风易俗辩论赛”,引导青年树立简约、文明的婚恋观;同时吸纳青年加入志愿服务队,鼓励他们用情景剧、短视频等形式宣传新风尚,为移风易俗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