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集”为媒,架起文明实践连心桥
——陕西宝鸡市凤翔区“雍心帮”服务大集市项目的探索实践
◎ 张宁 张蓉

城关镇“雍心帮”活动。 刘寅啸 摄

    精神文明建设贵在实践深耕。然而,在文明实践推进过程中,活动吸引力不足、群众组织难度大、理论宣讲不接地气、群众参与度偏低等问题逐步显现。

    为破解这些问题,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严格依照“五有”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培育特色项目及优质品牌,着力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向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项目化、品牌化迈进,创新群众参与模式以增强活动黏性。其中,凤翔区“雍心帮”服务大集市文明实践品牌的培育与发展,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性。

    “活动组织难、群众听不懂、上热下冷,投入不少,却效果不佳。”谈及此前文明实践工作的困境,凤翔区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如何让文明实践的“供”与群众的“需”精准对接,成为凤翔区文明实践工作的核心发力点。该区从创新活动载体入手,整合社会资源向文明实践聚集,将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核心目标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集便民服务、理论宣讲、典型引领于一体的“雍心帮”服务大集市品牌应运而生。

    “‘雍心帮’就是好,在家门口就能理发、修电器,还能听政策、看表演!”刚在“雍心帮”服务大集市理完发的陈大爷竖起大拇指。这句朴实的称赞,是“雍心帮”服务大集市紧贴群众需求得到的良好回应。该项目坚持“阵地+队伍+服务”模式,让文明实践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冒热气的便民服务聚人气。如今,“雍心帮”志愿服务队已覆盖全区16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吸纳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能人巧匠、“五老”人员等成为志愿者,提供宣传宣讲、急救演练、健康义诊、心理疏导、电器修理、义务理发、文艺表演等多元化服务。在社区、小区、村组的广场、公园等群众聚集地,志愿者“摆摊设点”,零距离解决群众“头发长了、菜刀钝了、家电罢工了”等生活难题,用“家门口的便捷服务”,让文明实践现场人气满满。

    接地气的理论宣讲入人心。针对群众获取信息途径单一、政策理解不透彻等问题,“雍心帮”服务大集市特意吸纳乡土专家、乡贤能人加入宣讲队伍,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接地气的表达,解读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就业创业、医疗科普、防诈骗等知识。更创新采用快板、小品、原创歌曲、诗歌朗诵、西府曲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大道理融入小故事,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身边的典型引领树新风。为放大身边好人效应,凤翔区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主体,组建道德模范志愿服务队,深入实践阵地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核心价值观宣讲等活动。通过看短片、讲故事、谈感悟等形式,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形成“一人带动一帮人、一帮人影响一群人”的良性循环,引导群众向上向善。

    完善的制度保障促长效。凤翔区先后出台《关于常态化开展“雍心帮”服务大集市文明实践项目的实施方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考核评估办法》等,为项目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出台《星级志愿者礼遇帮扶办法》,在入学、就医、旅游等方面礼遇、帮扶星级志愿者,让“奉献光荣、服务有价”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

    自2022年10月以来,“雍心帮”服务大集市已开展活动2307场次,覆盖群众超39万人次,解决群众生活难题5.7万余件,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广泛认可。该项目获评陕西省文明实践“十百千万”创评优秀创新案例,其经验做法被十余家主流媒体推广报道。

    “让群众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文明实践才有生命力;给群众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文明实践才有感召力;提升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文明实践才有向心力。”凤翔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雍心帮”服务大集市探索出来的深刻启示。

    下一步,凤翔区将持续深化文明实践创新,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策划实施更具广度、深度和温度的实践项目,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

 

当前:B4版(2025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