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现场。(赛事主办方供图)
    接地气
    “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凝聚力,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
    扬新风
    从把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融入文艺节目,到把文明观赛等理念嵌入活动流程,多地持续借助“村字号”文体活动,将舞台与赛场转化为弘扬新风正气的生动实践
    敢创新
    植入非遗互动体验、撬动人才回归支点、驱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各地正在以创新实践,为做好“村字号”的“下半篇文章”给出丰富而响亮的答案
    10月18日,重庆市黔江区2025年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决赛热血开打,热情的加油声与文明观赛的新风在现场交织回荡;2025年“村超”甘肃赛区(两当)邀请赛总决赛上,宝鸡恒星足球队与礼县祁山村秦人铁骑足球队的队员们奔跑跳跃的身影,与场下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欢呼声相互呼应,勾勒出一幅热气腾腾的乡村文明生活图景;而在素有“山西前窗口,中原后花园”之称的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一台充满泥土芬芳的“村晚”正欢乐上演,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让台下观众乐开了花,文明的种子在笑声中悄然种下。
    一村一赛、一村一晚,近年来,生长于乡土、兴起于民间的“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成为各地倡树文明新风、传递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面对新阶段的新课题——如何在激发乡土活力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涵养文明、浸润人心的作用?在充满生机的广袤乡村,一场火热的探索正在进行,一幅充满希望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提振精神
    展现积极向上精神风貌
    日前,贵州人民的“足球春节”——新一赛季的贵州“村超”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吹响开场哨,全省88个县(市、区)点燃乡村足球烽火。
    “每个参赛村队背后是各自村寨的啦啦队和亲友团。”人气草根解说、来自榕江县古州镇的杨兵告诉记者,“村超”让更多村寨提升了凝聚力,每逢赛事,全村老少齐上阵,争着当队员、当啦啦队员。
    如贵州“村超”一般,各地“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正让乡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不仅打破了邻里壁垒,汇聚起老少同心的合力,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成为提振精气神、凝聚人心的强大引擎。
    在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村BA”带来的篮球热潮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方式。
    “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一起打牌喝酒。自从有了‘村BA’,老百姓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现在大家聚在一起看球、聊球,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岚皋县南宫山镇宏大村党支部书记黄智感慨道。
    深秋时节,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成员们正忙着学习新曲目。红宝村是移民村,通过发展产业,老百姓摆脱了贫困。“口袋”鼓起来了,脑袋也得富起来,为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2019年,红宝村组建了合唱团。合唱团成员魏小萍说,参加合唱团后,听歌、记歌词、学普通话填补了她的空闲时间,生活又充实又多彩。
    …………
    “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凝聚力,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
    丰富载体
    铸就弘扬正能量阵地
    今年年初,“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在广东多地精彩上演,将英歌舞、粤剧、客家山歌等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理念融合,让群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润泽文明新风。
    包括“村晚”在内的“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不仅是乡亲们喜闻乐见的乡土舞台,更以接地气的演绎与浸润式的体验,让移风易俗在潜移默化中落地生根,让美德传承在乡土大地上焕发蓬勃生机。
    “婆婆也是妈,媳妇女儿一个也不差。”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乡大草坪村,每逢“村晚”便会上演村民自编自演的小品《婆婆也是妈》,将“婆媳亲如母女,家庭和睦幸福”的新风播撒到村民心中。
    “以前村里婆媳拌嘴、养老扯皮的事儿不少,移风易俗光靠贴标语、开大会,村民听着不接地气。后来就想着把村民身边事搬上‘村晚’舞台,让大家自己教育自己。”大草坪村“村晚”组织者姜桂杰说,如今,以《婆婆也是妈》等节目为核心的大草坪村“村晚”的感染力,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乡风变迁:婆媳间多了理解与照顾,邻里间少了攀比、多了帮扶。
    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把文明嵌入“村BA”,赛事开幕式融入少数民族舞蹈、广场舞表演,让乡情文化与赛事氛围深度融合,赛后评选“最佳观众”“最暖加油团”并给予奖励,针对赛事中发现的问题召开村民评议会,商议改进措施,形成“办一次赛、提升一次文明意识”的良性循环。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等地的“村晚”在进行文艺表演之余,穿插举办“文明家庭”“好媳妇”“好邻里”表彰环节,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让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
    从把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融入文艺节目,到把文明观赛、美德弘扬等理念嵌入活动流程,多地持续借助“村晚”“村BA”等“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将舞台与赛场转化为弘扬新风正气的生动实践,让这些扎根乡土的活动,成为传递文明新风、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迈向共富
    做好“村字号”的“下半篇文章”
    “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其意义远不止于丰富文娱生活、提振精神风貌、传播正向价值,重要的是还要做好“村字号”的“下半篇文章”,才能将其精神活力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文明乡风深深扎根、久久传承。
    各地的实践,也正在给出丰富而响亮的答案。
    植入非遗互动体验,让群众可参与、爱参与。陕西省延安市拥有非遗项目1066项,剪纸、安塞腰鼓、子长唢呐、陕北民歌等更是闻名全国,宝塔区河庄坪镇充分挖掘非遗资源,通过打造“村晚”文旅IP,与全国游客共享文化盛宴,让沉睡的乡土瑰宝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在如火如荼的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村BA”赛事期间,三江县精心策划了“移风易俗树新风”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油茶制作技艺、侗族刺绣等非遗项目展示,巧妙地将非遗展示与文明新风倡导有机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展演,让文明新风吹进村民和游客的心田。
    “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也正扎实地撬动人才回归支点,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共富。
    2022年,“村BA”爆火不久,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遇见民宿”老板黄兴强抓住热度,返乡创业,将老宅改造成民宿。随着生意的火爆,他的生意也从民宿扩展至养殖场和小饭馆。“赛事期间天天满房,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黄兴强说,“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越来越多人回来创业了。”“村BA”等“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直接带动了台盘村民宿、餐饮发展和本地就业。据统计,2024年台盘村接待游客达360万人次,吸引7家企业落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2.3万元。
    立足更高维度,多地还以“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为轴,驱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省峨眉山市双福镇将茶产业与赛事相结合,打造“茶BA”品牌,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峨眉山市桂花桥镇在“村BA”比赛期间,同步举办“寻味桂花桥美食”展销活动,聚集人气,推动农商文体旅“五态合一、共荣共兴”。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在“村BA”赛场旁搭起“农特产品展销大集”,售卖辰溪稻花鱼、山茶油等特色产品;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打造“一人参赛、多人旅游,一日比赛、多日停留”模式,将短暂的赛事“高光”转化为持久的发展“长红”……
    “村BA”“村超”等“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让人们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广阔前景,映照出越来越多村民在富足后对充实精神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对家乡的深切自豪。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期待更多“村字号”破土而出、精彩绽放,成为连接城乡、融合文明、温暖人心的时代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