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川省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的“增值密码”——
如何做到“1+1>2”?
本报记者 王露

    互促共享

    两地“线上+线下”常态化开展“文明直播间”、文明实践“村村行”、城乡学校少年宫共建等群众喜爱、乐于参与的活动

    融合发展

    两地统筹整合阵地、单位、校园、文博场馆等多元资源,将活动送到群众身边,目前青崇两地已联合开展共同体共建活动50余场

    探索创新

    文明实践专管员分批次交流、“文明直播间”持续扩大影响力……两地不断优化共建项目、结对方式、互动形式等内容,持续在机制上探索创新

    这边磨刀师傅的砂轮转得“嗡嗡”响,另一边,理发师的剪子“咔嚓咔嚓”地剪着老人头发。近日,一场以“青崇共筑文明风·便民服务暖人心”为主题的文明集市,在四川省成都崇州市世纪永安小区暖意开市。成都市青羊区与崇州市文明办再度携手,将贴心的便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这是成都市青羊区与崇州市携手打造的四川省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的日常活动之一。自2024年9月27日共建以来,这对CP用一年时间,让文明实践从“单兵作战”变成“协同发力”,勾勒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交融的动人画卷。他们究竟靠什么打破壁垒、实现效能叠加?又能为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提供哪些可复制的经验?记者走进两地,解码“1+1>2”的核心逻辑。

   /  打破资源壁垒  / 

    让“城市服务”与“乡村特色”双向奔赴

    青羊区黄田坝街道成航社区距离崇州市蒙渡村约40公里,驾车单程耗时1个小时左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成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专管员查国超在这条路上多次往返。“去年11月成航社区和蒙渡村成为首批结对共建单位,我们想帮农户卖菜,又怕居民不买账;居民想捐旧书,又担心送不到需要的人手里。”查国超记得,第一次“以书易蔬”,蒙渡村拉来400斤莴笋、白菜,成航社区居民捐了300多册图书,“农户赚了钱,居民得了新鲜菜,村里孩子还多了绘本读物,一下子就找到感觉了!”

    找到这样的“感觉”,源于两地开展的文明实践“村村行”行动。依托成都市文明实践“村村行”项目,青羊区67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崇州市67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结对共建。通过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联动开展党建学习、参访交流、河道治理、以书换蔬、助农集市等文明实践结对共建活动,以文化赋能、文明浸润,实现了青崇两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耦合”,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打造青崇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是青崇两地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区域结对联动发展决策部署的创新举措。两地积极探索结对共建发展模式,依托各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特色资源,合作共建、优势互补,“线上+线下”常态化开展“文明直播间”、文明实践“村村行”、城乡学校少年宫共建等群众喜爱、乐于参与的活动,探索两地文旅产业互促、民生服务共享,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不久前,青羊区“青讲文明”精神文明宣讲队讲师、“成都工匠”袁红燕受邀走进青崇“文明直播间”,讲述她的“工匠故事”。网友们观看后直呼:“‘全能’工匠好厉害!”

    青羊区集聚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核心资源,而崇州市则坐拥乡村风貌、非遗技艺、生态风光等独特禀赋。如何让特色资源双向流动,既让城市资源下沉赋能乡村发展,也让乡村特色走进城市丰富市民生活?青崇“文明直播间”搭建起“云端桥梁”,让两地资源在屏幕两端“鲜活相遇”。

    青崇“文明直播间”是青崇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线上互动传播平台。直播间采取一月一主题的形式,设有“青崇学理论”“青崇大讲堂”“青崇践文明”“青崇传非遗”“青崇树典型”五大专栏。一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金钱板”传承人唐健、四川省级非遗道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隆梅、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及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聘专家李萍、“成都好人”杨强等纷纷受邀做客直播间,分享身边故事,传递榜样力量。

    家住青羊区的李大爷是直播间的“常客”:“孙儿叛逆期那阵子,李萍专家讲的沟通技巧,我记在本子上照着做,现在娃儿愿意跟我聊天了!还能回看,太方便了。”
    /   建立长效机制  /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指尖再往下压一点,气息像吹蜡烛,要细要长。”9月26日上午,崇州市三江小学四年级三班的教室里,竖笛声悠悠响起。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清波校区音乐教师吴建民站在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谱例引导同学们练习并熟悉相应音符的吹奏方法与技巧。这不仅是普通的一堂音乐课,更是青崇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为城乡教育共建埋下的一粒种子。

    为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童心相向,艺启成长”城乡学校少年宫共建项目子品牌应运而生,构建起“课程输送+师资培养+物资支持”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从“竖笛传音”到“快乐足球”,6门精品课程陆续落地;从组织崇州教师赴青羊跟岗培训,到捐赠教学物资包,一座素质教育交流的桥梁悄然架起。仅今年9月,这样的送教活动就开展了3场,城乡教育在一次次互动交流中实现更深的碰撞融合。

    不止于教育,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非遗竹编体验、青少年美术写生、文艺表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地统筹整合阵地、单位、校园、文博场馆等多元资源,将活动送到群众身边,也将文明新风种进市民心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崇两地已联合开展共同体共建活动50余场,带动市民村民广泛参与,覆盖群众逾十万人次。

    为了让共建之路走得更稳、更远,两地持续在机制上探索创新。文明实践专管员分批次走进对方村镇与社区,实地学习、交流经验;城乡学校少年宫共建项目按照“试点先行、课程研发、全面推广”三个阶段循序推进,开发、输送更多优质课程,打造可持续的城乡教育资源融合共享平台;青崇“文明直播间”持续扩大影响力,邀请青羊区“青讲文明”精神文明宣讲队和崇州市“崇德知理”宣讲团的文明实践志愿者加入……“不能只看眼前的热闹,要让共建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青羊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地正在不断优化共建项目、结对方式、互动形式等内容,为市民群众创造出更多彩、更丰盈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谱写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而这样的期待,也藏在三江小学校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朱莉的眼里。她说:“我们期待在共同体的引领下,与青羊区的小伙伴们继续携手,让城乡教育融合的明天更值得期待。”

 

当前:1版(2025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