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村超”等催生文明实践新模式
贵州黔东南州乡土文化破圈生长
◎ 冯哲 陈雪村 王晓梅

贵州村超现场人气爆棚,群众广泛参与,共享足球盛宴,展现全民运动热情。

    “村BA”“村超”等活动在广袤乡村开展,火热“出圈”,一系列“村字号”活动创新不断,文化与文明借助球场、T台、舞台等实践平台,搭乘新媒体跨山越海传向世界……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深耕乡风文明沃土,聚焦重点难点、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新风正气,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明力量,苗侗大地文明风劲吹。

    “村”字号文化

    展现文明实践新风采

    近年来,黔东南州始终秉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将文体、文化、文明、文娱、文创融合创新,培育出多项文明实践品牌,深受群众热爱。

    “村字号”,村民是绝对的主角。“村超”“村BA”的赛场上,球员是卖卷粉的老板、电力工人、教师、村民,他们因热爱而凝聚;“姑妈篮球”重塑新时代女性风采,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注入了鲜活力量,用纯粹的热情诠释“人民体育”的真谛。“村T”的T台没有专业模特,只有身着苗绣、侗锦的普通村民,年龄从2岁到79岁,他们用自信的步伐展现了文化魅力和非遗之美。

    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融入生活的动态传承。“村超”中场表演的侗族大歌、“村T”上的苗绣与银饰、‘“村歌”大赛的千人合唱,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2024年,仅榕江县就展演了258个非遗节目,吸引3万村民参与。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文化符号已走向世界——“村T”模特登上北京国际时装周,苗族百鸟衣惊艳伦敦、新加坡,向全球传递中国乡村的文化自信。

   “合约食堂”

    约出文明新风尚

    近年来,天柱县不断深化拓展“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内涵,在渡马镇共和村试点推行“以村民合力创办、采取合约方式管理”的“合约食堂”治理模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赞誉。

    如今,天柱县还以“合约食堂”推动特色产业增收。通过推动“合约食堂+产业”发展模式,策划开展“e网同心·和美同行”网络文明宣传活动,有力采取“网络达人倡议发起+网络直播视频宣传推介+农文旅直播带货”等举措,由网络达人驻地开展宣传推介,促进渡马镇共和村农特产品黔货出山。

    自“合约食堂”开办以来,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合约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州推广,并不断深化拓展。施秉县从红白喜事“小切口”入手,创新推出“五控一治理”(控办酒、控桌数、控菜数、控礼金、控天数、治理彩礼)机制,以“院坝协商”为核心引擎,规范酒席操办的同时深耕文明新风培育,推动移风易俗从“行政推动”向“群众自治”转型,将“要我改”转化为“我要改”的内在自觉。

    文明赋能文旅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今年以来,台江县借“村BA”流量,非遗工坊产品销量激增300%。榕江“村超”重启首日,游客激增18万人次,单日综合收入达1.88亿元。美团数据显示,黔东南暑期文旅热度峰值涨幅达197%,高居“小众避暑目的地”榜首。

    文明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经济与文明同频共振,截至今年3月底“村BA”网络传播量累计超920亿人次。凯里“村T”带动民族服装店年收入超20万元,榕江“村超”文创产品开发200余款,非遗集市创收3500万元。2024年,凯里市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12亿元,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雷山“姑妈篮球”繁荣乡村文化、“富矿精开”的典型案例,更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催生了“姑妈卫生监察队”“巾帼志愿服务队”,也催生了“姑妈经济”。自创立以来,“姑妈篮球”已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0%。“姑妈篮球”不仅是体育与文化的狂欢,更是一场以产业思维激活乡土资源的创新实践。

    从山村到世界,“村字号”品牌书写了文明实践的黔东南答案——让文化扎根乡土,让群众成为主角,让传统拥抱未来。这片热土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文化的自信与文明的升华。(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当前:B2版(2025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