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文明风正劲
——山西省朔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创新与探索
◎ 芦蕊 文/图

“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文明实践项目。

2025年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能力提升培训。

    近年来,山西省朔州市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以实效为导向、“打通、贯通、联通”为路径,着力构建“实践驱动、联动共建、资源共享、服务一体”的区域化文明实践新格局,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系统构建“中心—所—站—基地—点”五级阵地网络,推动服务延伸至公园景区、爱心驿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产业园区、企业和文化古迹等多元场所,积极探索功能复合、资源整合的文明实践综合体建设模式。

    如今,文明实践在朔州已经扎根,从机制创新到服务拓展,从阵地构建到风尚传播,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温暖画卷正徐徐展开。

    活动赋能 文明实践“火”在民间

    秋意渐浓,朔州大地热潮涌动。市县联动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正让“全民参与”从口号变成日常。要让群众愿意来、留得住,关键得戳中大家的“心头好”。

    立足群众多元需求,朔州市不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载体,推动服务精准落地。怀仁市的“晋韵戏曲社”最懂老百姓的乐子——夏天把戏台搭在公园树荫下,晋剧的梆子声、耍孩儿的小调一响起,大爷大妈搬着小马扎能从开场听到散场;冬天就把热闹挪进社区活动室,二人台的逗趣表演让楼道里满是笑声,传统艺术在烟火气里重焕生机。右玉县更会“借节做文章”,七夕交友活动不搞虚头巴脑的形式,请来退休干部、老教师当“公益红娘”,他们既帮年轻人牵红线,又把“彩礼不是负担、日子过得甜才重要”的理儿唠进心里,文明婚育新风就这么悄悄传开。山阴县甘庄村则玩出了新花样,把村里的空白墙变成“书法画布”,书法班的村民挥毫泼墨,路过的乡亲凑过来递砚台、提建议,一笔一划写的是字,拉近的是邻里情。

    这些“接地气”的活动与朔州市扎实推进的“四个行动”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立体化的文明实践体系。“文明宣讲轻骑兵”不摆架子,专家、模范、百姓名嘴组队往田间地头跑,20多场巡讲用“大白话”讲政策,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县级特色宣讲队伍特别编制的宣讲菜单,涵盖20余个专题,村民“点单”、干部“上菜”,百场宣讲精准匹配群众需求。

    文艺力量的下沉为文明实践注入新活力。市文联所属9个协会与各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结对关系,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将服务网络延伸至学校、社区、军营等多元空间,惠及群众千余人。

    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实现“应结尽结,全面覆盖”。各全国文明单位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服务群众近2万人次,活动从“月月有”改成“周周见”。“党建引领促发展,税惠助力青春梦”“结对帮扶 情暖桑榆”等特色活动,充分展现了各文明单位在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化惠民等领域的积极作为,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朔州市以“朔风润心”品牌为引领,依托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文明实践+N”综合服务模式,让文明实践真正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项目驱动

    文明服务“走”进民心

    提升文明实践队伍质量,是夯实工作根基、巩固服务本底的关键之举。自2023年朔州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以来,朔州市持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工作。2023年4月,携手北京师范大学“圆梦工程”团队,率先开展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试点,着力培养本土心理教师,推动课程深入开展。2024年7月,创新推出“马邑传书”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移动募捐、传递签名等方式募集六万本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缓解部分学校图书资源短缺问题,为“书香朔州”建设注入新活力。

    文明实践的力量,最终要落脚于民生关怀的细微处。在朔城区北旺庄街道,“空巢老人的‘外卖员’”项目整合生活、政务、医疗等资源,提供代购、代办、代取等贴心服务,并辅以义诊、文体活动及节日慰问,切实提升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同样深入乡间传递温暖的,还有平鲁区的靳凯和他的“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队”。十年来,他带着一把剪刀走遍百余个村庄,为900多位老人义务理发,并累计向农村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捐款捐物六万余元,用坚持书写着不平凡的爱心故事。

    为持续提升服务效能,朔州市着力推进骨干队伍专业化建设,组织开展优秀实践中心学习观摩、所站经验交流及能力提升培训。同时,孵化培育了一批优质项目,涌现出“桑干河畔 守鹄之约 保护环境”“广武长城守护者”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持续擦亮朔州文明实践名片。

    新风引领

    文明之风“吹”进日常

    近年来,朔州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将文明理念融入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日常起居等生活场景,通过多元化活动与创新传播形式,让文明新风浸润城市肌理。

    七夕夜的南城街道万达广场,举办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文明集市活动——“文明朔州 共赴朝夕”。活动围绕怀旧、非遗、美食、便民、互动五大主题,打造全民共享的文明盛会:舞台上,“文明家庭”分享家风、《朔州节奏》唱响文明、原创小品演绎新风;非遗区体验剪纸面塑,复古摊回味童年,告白区传递浪漫;便民服务提供咨询义诊,市民当场签署《文明行为承诺书》,“击鼓传花”互动游戏欢声不断,“岁月长情”拍照区帮夫妻定格美好瞬间。

    文明新风不止于节日,更在婚俗改革中落地。应县推出的小品《彩礼》通过讲述彩礼争议故事,清晰传递“彩礼是祝福而非负担”的理念,引导公众摒弃陈规陋习,从思想深处树立文明婚恋观。

    在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的过程中,朔州市还聚焦殡葬习俗的改革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制作《推进殡葬移风易俗 倡树朔州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进行时:我是践行者》系列短视频,如《餐盘里的句号》《简婚之美》等作品,以生活化叙事传播新风,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培养市民文明习惯。

    文明实践在朔州,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场“扎根生长”的旅程。未来,朔州市将持续构建更有温度、更贴近群众的文明实践体系。优化阵地布局,规范场所标识,重点关注“空心村”与特殊群体;推动文明实践走进文化景点、产业园区、网红打卡地等新空间,搭建线上平台,深化“文明实践+”融合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使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沿着桑干河,绕着广武长城,走进每一户人家的日常里。

 

当前:B4版(2025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