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省级非遗“蜀之源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蜀之源酒道馆。

酒库质量评级。

俯瞰蜀之源酿酒区。

酿酒上甑场景。

蜀之源坛储区一角。
在四川盆地西部,素有“川西酒乡”美誉的成都市大邑县王泗镇,蕴藏着一项传承数百年的酿造瑰宝——蜀之源白酒传统酿造技艺。2023年,这项凝聚着世代匠人智慧的传统工艺,成功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川酒文化体系中一张闪亮的新名片,也为中国传统酿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树立了重要标杆。
历史溯源
从将军烧坊到非遗传承
蜀之源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据清代《大邑县志》记载,明崇祯年间,总兵王泗将军率部屯驻此地,当地百姓以自酿美酒犒劳将士。其酒质醇厚、风味独特,深得王泗将军赞赏。在他的推动下,当地酿酒业日益兴盛,形成了“家家酿美酒,户户飘酒香”的繁荣景象,为蜀之源酿造技艺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尚河酒坊”的木匾在岁月烟雨中渐渐斑驳,到一代代酿酒师傅的指纹深深烙印在陶坛之上,这项技艺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沉淀、升华。酿酒窖池中的微生物群落,历经数百年的驯化与繁衍,仿佛仍在持续分解着明代的月光、清代的麦香,以及21世纪的晨风朝露,形成独特的微生态系统。
经过五代传承人的匠心坚守与不懈努力,蜀之源酒业从最初的家族式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完善生产体系和严格质量标准的省级非遗工坊,成为川西地区酒文化的重要活态载体。
酿造技艺
水、窖、粮、曲、酿、藏六艺精粹
蜀之源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核心,可归纳为“水、窖、粮、曲、酿、藏”六字真言。这六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凝聚着古法酿造的自然哲学与技艺精髓。
水为酒之魂。酿酒所用之水,全部取自海拔5364米的西岭雪山纯净融水。这些经过天然过滤的雪水,富含钙、镁、钾、钠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质清冽甘甜,硬度适中,为酒体注入清冽爽净的特质,奠定了佳酿的先天优势。
窖为酒之床。酿酒窖池采用当地特有的弱酸性黄黏土精心筑成。这种土壤保水性好,透气性佳,特别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历经数百年的连续使用,窖泥中富集了包括己酸菌、丁酸菌等在内的数百种微生物群落,形成了稳定的微生态系统,是成就浓香型白酒“窖香浓郁、绵甜净爽”风格特征的关键所在。
粮为酒之肉。在原料选择上,蜀之源始终坚持“五粮”配方,精选东北特级糯高粱为主料,配以优质小麦、玉米、大米、糯米。其中,东北糯高粱因其支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适中的特点,特别有利于酿酒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为酒体带来丰满醇厚、层次丰富的口感体验。
曲为酒之骨。制曲工艺采用川西特有的“包包曲”制作技艺。将优质小麦粉碎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自然发酵,形成中间隆起、四周扁平的独特形态。这种曲块保温保湿性能好,糖化力和发酵力均衡,富含多种风味前体物质,赋予酒体特有的窖香、粮香和陈香。
酿为酒之技。酿造过程严格遵循“混蒸混烧、小窖发酵”的传统技法,采用续糟配料、甑桶蒸馏、量质摘酒等独特工艺,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灵活调整工艺参数,形成了“春甜、夏净、秋香、冬绵”的独特风味谱系。整个酿造周期长达90天以上,其间需要经历下窖、发酵、蒸馏等数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酿酒师傅的丰富经验与匠心独运。
藏为酒之韵。原酒贮存环节,采用传统万吨陶坛陈酿库进行陈化老熟。陶坛壁特有的微孔结构,使酒体与空气保持缓慢而持续的交换,促进醛类、醇类等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时光的雕琢下,酒体逐渐变得醇和绵柔,各种香味物质趋于协调平衡,最终形成“陈香优雅、醇厚绵甜”的典型风格。
守正创新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作为一项活态传承的非遗技艺,蜀之源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推动传统酿造技艺的创新发展。
在科研创新方面,蜀之源酒业与四川大学、西华大学、中国白酒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投入巨资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配备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围绕白酒风味特征解析、工艺参数优化、微生物菌群研究、品质安全控制等课题展开系统研究。近年来,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老窖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解析,分离保藏了数十株特色功能微生物,为传统酿造技艺的科学阐释和优化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文化传承与产业拓展方面,蜀之源创新打造了占地300余亩的“蜀酒文化园”。园区内完整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窖池群,设有传统酿造技艺展示馆、酒道体验中心、川西民俗文化展览馆等特色区域,形成了集非遗展示、体验互动、研学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传播平台。该项目已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实现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发展。
文化价值
一杯非遗美酒中的天地精华
蜀之源所传承的,不仅是一套完整的酿造技艺,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智慧。每一滴美酒中,都凝聚着雪山融水的清冽、窖泥微生物的繁衍生息、粮食作物在风土中的成长记忆,以及时光在陶坛中的静静流淌。
如今,当游客踏上蜀酒文化园的青石板路,不仅能亲眼见证传统酿造技艺的精妙,更能透过那些静默排列的陶坛,感受到其中封存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这些陶坛中沉睡的,不仅是待斟的美酒,更是半醒的江河、待斟的星斗,以及六百年来从未冷却的传承温度。
蜀之源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一项传统手工艺的延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它展现了中国传统酿造技艺的独特魅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在这项技艺背后,是世代匠人对品质的坚守、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诠释着:生命不止,传承不息。
(图片均由蜀之源酒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