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店用玉米做燃料,浪费还是助农?
编者按
近期,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用玉米做燃料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消费者质疑其存在粮食浪费问题,缺乏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店家则称,所用玉米是“陈化粮”,也就是不能食用的库存玉米。10月21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表示,已劝导该店家停止使用玉米做燃料,并下架相关宣传视频,同时称,目前并无明确法律法规可直接处罚该行为,处置方式主要依据厉行节约原则进行劝导与宣传教育。
这场围绕“玉米燃料”的争议,折射出粮食安全与资源利用的深层矛盾。当滞销农产品遇到能源需求,如何平衡“物尽其用”与“杜绝浪费”的伦理边界?本期“文明棱镜”对此予以关注。
正方
用玉米做燃料,不是助农是浪费
◎ 张连洲
近年来,使用玉米等粮食作为燃料的事时有发生。去年5月,辽宁大连一家烤肉店使用玉米粒当作烤肉燃料就曾引起过争议。
山东烟台这家烤肉店老板声称,玉米做燃料可使烤肉带有玉米的清香,且成本低廉、环保健康,甚至美其名曰“帮农户消化滞销玉米”。这种做法看似“物尽其用”,实则掩盖了对粮食资源的轻慢与浪费。将颗粒饱满的玉米直接投入炉火焚烧,绝非助农之举,而是对粮食安全底线的挑战,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辜负,更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离。
粮食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每一粒玉米都凝结着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汗水,承载着四季耕耘的期盼。我国虽已实现粮食连年丰收,但由于人均耕地少、资源约束强,我国粮食安全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此背景下,将本可用于食用、饲料或深加工的玉米直接燃烧,显然是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漠视。
所谓“帮农户卖玉米”的说辞更经不起推敲。商家若真想助农,为何不通过提升收购价格、生产深加工产品等方式,让农民在合法合规的市场机制中获得更高回报,反而以低价收购、直接焚烧的方式消耗粮食?将玉米当作燃料非但不能提升玉米的附加值,反而拉低了粮食的价值,长此以往,极易形成粮食廉价、可随意处置的错误导向,助长餐饮行业“以浪费换效益”的不良风气。这不仅不是助农,反而是在透支农业的未来。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早已对玉米燃料化利用采取审慎态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这背后是对粮食安全战略的深思熟虑:生物燃料虽具环保潜力,但必须建立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烤肉店所用玉米虽少,但其示范效应不容小觑。一旦此类行为被默许甚至被推广,极易引发“破窗效应”,使浪费粮食的行为在“合理利用”的外衣下悄然蔓延。
资源利用的路径本有更多选择。如秸秆颗粒燃料,以废弃秸秆、玉米芯等为原料,经压缩制成,热效高、污染低、成本低,已在不少地方应用于取暖与工业供热。它既解决了农民秸秆处理难题,又实现了变废为宝。烤肉行业可以尝试此类燃料替代办法。
用玉米做燃料,烧掉的不只是玉米,更是对粮食的敬畏之心。真正的助农,不是把粮食当柴烧,而是让每一粒粮食都物尽其用——或入口腹,或作饲料,或深加工为高附加值产品。
反方
别再用传统思维看待“玉米燃料”
◎ 何勇
按照我们大多数人的朴素认知,玉米是粮食,烤肉店使用玉米作为燃料,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糟蹋粮食。但是,站在玉米产业高度,烤肉店使用玉米作为烤肉燃料,大众不必过度敏感,不妨多一点理解和包容。
新华社客户端去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产量更是逼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但玉米不是主粮的判断依然没有变。玉米口粮消费比例较小且呈现下降趋势。
实际上,相比较其他粮食作物,玉米用途更为广泛,其产业链兼具深度与广度。目前,我国玉米消费主要作为饲料粮和工业原材料。
在饲料消费方面,玉米是当之无愧的饲料之王。近年来,我国玉米饲料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特别是随着我们对肉食消费尤其是牛羊肉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玉米饲料消费比例还将不断提高。
在工业消费方面,随着技术发展,玉米加工业不断壮大,包括简单加工产品(饲料)、深加工产品(味精、柠檬酸、赖氨酸、药物辅助成分等)以及燃料乙醇等,上下游关联产业规模较大。消费者对开餐饮店的商家用酒精当燃料不会指责,却指责直接用“玉米燃料”烤肉,想到过一些酒精是用玉米发酵成的吗?正如《南方周末》的一篇评论所说,其实直接燃烧玉米,能量转化率甚至可能更高,可惜内燃机不能燃烧玉米,只好先将其发酵成酒精,而发酵过程中必然有损耗。
既然玉米可以作为动物饲料,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那么,作为烤肉燃料又有何不可?又怎么能算浪费粮食、糟蹋粮食?我们不能再拿传统思维看待用玉米作为燃料。而且,从玉米的口粮消费比例较小,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烤肉店拿玉米粒作为燃料,并不会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据报道,山东烟台某烤肉店所用玉米,年用量仅六百余斤。相反,烤肉店收购不符合口粮标准的玉米作为燃料,有利于农民增收,也有助于稳定来年的玉米种植。面对新生事物时,要有包容创新的胸襟,烤肉用“玉米燃料”的差异化探索,也能创造独特的消费体验。
对于越来越多烤肉店使用玉米作为燃料,可以不提倡、不鼓励,但也不必反对,更不需要行政力量介入制止,交给市场选择就好。
延伸
“燃烧玉米”不该成为营销噱头
◎ 苑广阔
烤肉店用玉米做燃料声称旨在助农。然而不少网友认为,剥开这层温情脉脉的外衣,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场以“创新”为名、行哗众取宠之实的商业营销——商家在网上发布了一些相关视频,宣称其烤肉“无油烟、有清香”。如此一来,用玉米做燃料即使有合理之处,也难免令人不适,其背后潜藏着扭曲行业价值观、误导公众认知、漠视公众情感等问题。这才是最引人反感之处。
“燃烧玉米”成为营销噱头,有可能引发同行争相模仿。餐饮行业的竞争本应立足于食材品质、烹饪技艺与服务体验。倘若“燃烧玉米”的噱头真能带来商业成功,同行也可能以“燃烧玉米”为卖点,争相如此“助农”。届时,烧烤行业的竞争焦点,可能从实质性的品质提升,转向华而不实的燃料比拼,今天你“燃烧玉米”,明天他“燃烧小麦”,或寻找更奇特的燃料来源,并辩解所用粮食为“陈化粮”或农户“卖不出的”,试图规避浪费质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旦形成,将扭曲行业的健康发展路径。
商家宣称用玉米做燃料来烤肉“无油烟、有清香”,在科学理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有专家说,有机物不完全燃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有害物质,玉米并非例外,商家所谓的“淡淡玉米香”并不能掩盖科学事实。在没有权威机构检测验证的情况下,这些宣传不过是为营销服务的诗意想象,更像是利用公众的健康焦虑心理而进行的营销。当商业话语肆意篡改科学事实时,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社会对专业知识的尊重与信任。
直接燃烧玉米作为最低端的利用方式,既无技术含量,也无多少实际价值创新,却能够制造话题。商家有经营的自由,但经营自由不应以扭曲科学事实、误导公众认知为代价。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餐饮行业创新宣传的规范引导,防止伪创新扰乱市场秩序;在“眼球经济”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营销创新,媒体和消费者更应建立更加敏锐的辨别力,保持理性判断,不被华丽的营销叙事所迷惑。
据报道,山东烟台这家烤肉店即便因使用“玉米燃料”登上热搜,客流量也未见提升,目前仍处亏损状态。这一事实表明,单一噱头或情怀都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用口味、价格和服务为商家投票,而非被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所迷惑。当营销的迷雾散去,唯有那些真正提升产品质量、创造实际价值的创新,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玉米“燃烧价值”背后的真问题
◎ 樊耀文
无论怎么说,玉米靠“燃烧”实现价值,只能是现实中的无奈,不是让玉米的价值最大化。好玉米,一颗也不能糟蹋;就算差玉米,也得给它找个合规合理的“归宿”。虽然玉米在我国不是全国性主粮,但放在全球来看,当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极端天气、地缘冲突不断,冲击着粮食产量与供应。就算我国粮食储备充足,也要有居安思危意识。
相比玉米该不该用作燃料,背后的真问题——粮食滞销问题更值得关注,滞销恐怕是造成这类浪费的根源。当粮食销售不畅时,过量库存无法及时消化会导致保质期过期损耗,储存环节管理不善会造成霉变、虫害等损耗……这些都是现实问题。如何帮助农民的粮食畅销,至少不难销,才是问题讨论的最终落脚点。
在现实中,一些农户辛苦收获的粮食长期堆放于简易粮仓,缺乏烘干设备,遇雨就容易发霉变质,好好的粮食只能当废料丢弃;即使储存得当,滞销也会让一些农民的资金回笼存在困难,难免会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可能引发“弃种”行为,长远来看,会动摇粮食生产根基。
商家若真想助农,应立足自身优势,搭建起“产地”通向“市场”的桥梁,让滞销粮食真正“走出去、卖得好”。
一些商家可发挥渠道优势,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商场超市、连锁餐饮店、电商平台等拥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可主动对接玉米主产区的合作社或农户,签订直采协议,将滞销玉米以“产地直供价”推向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加价;连锁餐饮店若需玉米原料,可直接从产区采购,既降低自身成本,又能为农户提供销路。
一些商家可挖掘玉米附加值,推动“原粮”向“产品”升级。可开发玉米糊、真空包装糯玉米等产品;可在产区设立临时加工点,将滞销玉米加工成饲料,就近供应养殖基地;即便是餐饮商家,也可推出“玉米主题套餐”,既提升消费体验,又能消化更多玉米库存。
拿开烤肉店的商家来说,若真想助农,可开设爱心直播间,邀请农民走进直播间销售滞销玉米,讲述滞销困境,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与共情,或为农户提供免费的仓储、运输支持;甚至可开展“以购代捐”活动,鼓励企业员工采购,既能帮助农户,又能避免粮食浪费,让助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让滞销的玉米找到“好归宿”,让农民的付出得到回报,不仅能减少粮食浪费,更能守护农民种粮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