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别“美”在一时
◎ 周慧虹
老舍纪念馆丹柿满枝,齐白石故居红石榴诱人,鲁迅故居丁香花沁脾,林海音故居老槐树虬劲,郭沫若故居银杏叶金黄……近年来,全国多地名人故居的“季节限定”美景,俘获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心。当“季节限定”景观出圈后,名人故居如何走向“四季常红”,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物与景宜,情景交融。名人故居与自然景致邂逅,可谓相得益彰,能形成独特的文化场域。优美的自然景致为厚重的历史建筑增添了灵动气息,也为游客走进名人故居,敏锐捕捉故居的人文气息与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切入口。
但是,名人故居不同于一般旅游景点。它是所在地的文化基因库,是历史的活态教科书。要更好地发挥名人故居的作用,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吸引游客在特定季节前来赏景打卡,还需因势利导,注重将名人效应转化为所在地的文旅品牌价值,一方面,引导游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了解名人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也借此促使当地居民在故居保护中更爱自己所居之地,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因此,名人故居所在地应走好故居“活化”之路,让故居“活”出新精彩。
名人故居想要“焕新”,先得“换新”。散落各地的大量名人故居,虽说有些得到了保护性修缮,可也有不少依然面临着老化失修、运营乏力的窘境。如何让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摆脱类似困境,一些地方的破题探索不乏借鉴意义。比如有的地方着力构建“政府+基金+社会”多元模式,为故居修缮与“活化”注入“源头活水”。有的地方制定“一居一策”方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名人故居进行保护开发利用。
让名人故居“活”出新精彩,还得讲好故居的“新”故事。这就需要打破“静态展览”思维定式,着力构建多维度价值释放体系。比如,在内容拓展上,不妨以名人故居的自然景致为依托,深入挖掘其与名人生活的关联,多角度、系统地传递给游客;在展现方式上,不妨推出街区实景沉浸式话剧、课本剧演出等活动,让故居中的名人从书本中“走出来”,与游客产生情感共鸣;在优化体验上,不妨更多地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借力智慧导览、交互大屏以及数字化3D全息投影等设施和技术,帮助游客更为直观地了解名人故居背后的故事。
只有建好了故居,讲好了故事,名人故居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从“文物保护单位”跨越至“文化体验空间”,从“孤立景点”跨越至“文旅融合节点”,从“历史遗存”跨越至“地域文化地标”,从而进一步满足公众对优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带动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