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均3万人观赛、百亿话题刷屏、380亿消费打底
“苏超”落幕,留下了什么?

    11月1日晚,南京奥体中心,在62329名球迷的见证下,泰州队在点球大战中以4:3战胜南通队,火爆半年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正式落幕。

    这项由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参与的业余足球联赛,自今年5月开赛以来,其热度从赛场延伸至街头巷尾,已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现象级体育盛宴。它不仅创下场均超3万人入场、全网话题量破百亿的盛况,更以“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成为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发展的鲜活样本,“苏超”已超越草根赛事本身,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场群众性的狂欢盛宴为何而来,又因何闪耀?明年还能继续火下去吗?

    寻因

    “苏超”,凭啥爆火走红?

    “苏超”并非生来就火,转折点来自网民玩梗,这为“苏超”带来了巨大的流量。13个城市在场上“谁也不服谁”,各地网民造梗也是一潮接一潮:淮安对战扬州是“淮扬菜正统之争”、苏州与南京是“宿命之战”、徐州与宿迁是“楚汉争霸”,常州接连告负让观者惊呼“从常州到吊州再到巾州,留给常州的笔画不多了”……网民以玩梗的方式为各自球队加油鼓劲,将13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恩怨情仇”演绎得淋漓尽致。最难能可贵的是,官方对于这些热梗展现了极其超脱的态度,各个城市官方账号纷纷下场,配合造梗玩梗,调侃而不失边界。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5月28日,南京发布官方微信账号发布文章,标题就是《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将玩梗推上一个新高潮,也让“苏超”越来越火。

    除了玩梗,“苏超”的火也离不开江苏软、硬实力的支撑。“苏超”常规赛第九轮,南京队主场迎战盐城队,赛后26分钟,6万多人丝滑散场;比赛现场部署的智能感知设备与5G网络,构成了保障赛事安全顺畅运行的“隐形骨架”……“苏超”赛事的庞大体系能够有序运转,离不开跨部门、多层级的科学协同与科技赋能。赛事组织委员会作为“智慧大脑”,联动体育、公安、交通、卫健、网信等多部门,建立了“一盘棋”的指挥调度机制,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用“科学管理+科技赋能”的组合拳,为“苏超”的火爆出圈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运行底座。此外,志愿者也在每场比赛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赛事讲解、交通服务、营造比赛气氛等,温暖着球迷的心,也让比赛持续升温。

    同时,“苏超”的火爆出圈,还得益于其背后有一整套成熟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其中草坪产业的科技赋能尤为亮眼。“苏超”赛场上那些令人惊叹的绿色草坪,大部分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句容草坪研究院,其技术和产品还应用于包括亚运会在内的多项国内外顶级赛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服务于顶级赛事的草坪科技,也成功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在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草坪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惊人,真正实现了“小草”撑起“大产业”的愿景。

    延伸

    除了足球,“苏超”还带来了什么?

    从一个地域性业余赛事,演变为现象级全民体育活动,“苏超”的火爆程度令人始料未及,除了足球,“苏超”还带来了什么?

    除了赛事的爆火,“苏超”场外,“第二现场”带动消费热度持续走高。“苏超”本赛季共吸引了数百万观众,赛事主办方在一开始,就十分注意将足球与文旅结合在一起。江苏全省商务系统联合重点商业载体打造了573个集观赛、购物、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苏超第二现场”,策划推出“跟着苏超游江苏”50多条跨区域主题线路,串联起A级旅游景区、热门文博场馆、旅游休闲街区等。江苏还打造了“苏新消费·苏超”嘉年华活动,省市县联动累计举办1800余场促消费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推出景区免票、酒店折扣等优惠政策。

    “苏超”期间,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苏超”消费跟踪调研报告》显示,95.9%的观众产生了门票以外的消费。江苏省商务厅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业收入379.6亿元。10月25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1至8月,全省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其中体育组织因赛事运营、活动策划等业务增速明显,同比增速高达27.9%,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也实现了10.0%的同比增长,这为各地城市品牌活化、消费场景延伸和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苏超”的经济延伸效应还在持续扩容。伴随着“苏超”的热度不断攀升,其含金量在赞助市场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公开信息显示,“苏超”的总冠名商为江苏银行,官方战略合作伙伴为今世缘“国缘V3”。此外,赞助商还包括运动品牌卡尔美、康师傅“喝开水”,供应商则有紫金保险等品牌。同时,以“苏超”为背景的短剧、小说等也已成为足球经济的又一种延伸方式。其中,全国首部“苏超”主题短剧《穿越之苏超军师联盟》上线不到一周,播放量就超过50万;83集短剧《苏超球王》,上线不久便收获近3000万播放热度;目前《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与《足Goal江苏》两部微短剧也已上线。

    而且,“苏超”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经济效应,更有长远的发展价值。“苏超”500多名参赛球员,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从业者,“球星来自身边”的故事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与共鸣。全民参与是“苏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它已然超越体育赛事范畴,成为塑造城市认同感和足球文化的平台,让“散装江苏”的调侃最终汇成了一曲“整装江苏”的和谐乐章。

    此外,在“苏超”的带动下,全国有超10个省区市跟进举办城市联赛,其中包括江西、湖南、内蒙古、重庆、四川等地。

    前瞻

    明年的“苏超”,还能继续火下去吗?

    175天、85场比赛,首届“苏超”爆火,交上了一份“现象级答卷”——超243万现场观众、超20亿人次线上围观、带动文旅消费380亿元。决赛落幕,热闹散场,明年的“苏超”,还能继续火下去吗?

    决赛的上座率再度刷新历史,外界有理由对“苏超”的未来,抱有更高的期待。

    国庆节前,江苏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许秋红在《政风热线》直播中明确表示:“苏超联赛肯定要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办出特色与水平。”

    “明年肯定没问题,会继续火的。”《足球报》首席记者陈永把苏超视为目前各种“城超”的标杆。最近几个月时间,以行政区划为参赛单位的城市联赛正成为中国足球最火热的存在。

    而对于如今各种城超的火爆,新华社在分析个中原因时撰文指出,这些比赛带给了当地球迷和市民情感归属,“有别于职业俱乐部比拼,以城市组队,让企业员工、个体老板、基层群众等普通群体,都能有为城市出战的机会。”“无论是全力拼抢的队员,还是全家出动的亲朋、前来助阵的同事,甚至仅为感受氛围的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找到情感寄托。”

    9月28日,“苏超”官方公众号发布了《2026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招商全面启动》公告,宣布“2026年再度启航,致力打造更燃、更贴近百姓的全民足球赛事”。

    许秋红此前表示,2026年苏超将确保球迷在“五一”假期有球可看,开赛时间相比2025年5月10日会进一步提前。这样一来,苏超就会对接上“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期,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也有业内人士对明年“苏超”的发展表示担忧,怕明年“变了味儿”,在这部分人看来,“苏超”的价值,不在于给中国足球输送多少球星,而在于让多少人爱上足球;“苏超”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专业水准,而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包容性。守住草根,“苏超”就不会凉;不忘初心,流量就不会散——这也许就是“苏超”能走得更远、火得更久的密码。

    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明年“苏超”肯定可以继续火。

    (综合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网、上游新闻等)

当前:A4版(2025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