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站C位 文化更出彩
◎ 李佩阳

   开栏语

    10 月 29 日, 在革命圣地延安,一场关于文明乡风的盛会落下帷幕, 另一场更为广泛、 更为深入的时代讨论正式开启。

    即日起,本报推出《文明乡风我来说》专栏,旨在搭建交流平台,汇聚各方声音畅谈文明乡风建设的最新思考,分享实践探索成果。无论是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还是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无论是“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还是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都可以在此分享感悟、交流心得、碰撞火花。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10月29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首次发布《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是群众文化创造力澎湃激昂的生动注脚。《报告》再次充分证明,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这个主角,让蕴藏于民间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群众想点啥,咱就干点啥,把“遥控器”交到群众手里。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弄清楚群众真正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过去一些地方送文化下乡,有时会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究其原因,就是活动与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对路。反观甘肃天水的“村BA”,一场球赛能让十里八乡的村民冒着酷暑来围观;广西的“村秀”“村模”,吸引普通农民放下农具登台展示。这些活动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它们来自群众的日常生活,是群众自己真正喜爱的。这告诉我们,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要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听听老乡们的心声,把文化活动的“遥控器”真正交到群众手中。

    群众有啥招,咱就用啥招,让“田秀才”站上C位。群众中藏着不少能工巧匠和“田秀才”“土专家”。浙江的“村晚”爱好者把春节联欢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贵州侗族大歌把田间地头打造成亮眼舞台。这些生动实践说明,群众不仅知道要什么,更知道怎么干。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就要善于发现和用好这些乡土人才。有的村子画画艺人多,就可以发展绘画艺术;有的村子山歌唱得好,就可以打造山歌擂台;有的村子传统手艺保存完整,就可以开设手工艺作坊。要让这些“田秀才”“土专家”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他们的智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光发热。

    群众说啥好,咱就坚持啥,让“满意秤”称出好文化。乡村文化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就像做饭合不合口味,吃饭的人最有发言权。一项文化活动如果群众不爱看、不愿参与,哪怕投入再多,也是“自弹自唱”。要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让群众出题、让群众阅卷、让群众打分,用群众的“满意秤”来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效。政府要做的,就是搭建好舞台,提供必要的支持,但具体“演什么戏”“唱什么曲”,还是要多听群众说、多让群众办。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篇需要用心书写的大文章。只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就一定能让乡村文化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当前:B1版(2025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