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意义重大,是高校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担负起学习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高校理应在此领域当探路者、开拓者和攀登者,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带头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七个着力”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和办学治校的全过程。认真开设并高质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依托高校社科资源,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搭建研究平台,汇聚专家学者,重点是聚焦其科学体系、重大贡献和精髓要义等,加强研究阐释,有重点、分步骤、多层次地深入开展系统研究和交流研讨。特别是重点对师生关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和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进行宣讲阐释,使大家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政治感召力、理论穿透力和实践引领力,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担负起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高校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守牢把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将其有效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教学科研和有关项目资金管理、重点人员教育管理、社团和学生组织管理、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等各项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担当。高校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在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上要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以积极主动的钉钉子精神坚决占领高校思想阵地、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切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要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严把导向、严管阵地、严防风险,切实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守牢主阵地。
担负起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重要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要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中加入更多文化元素。着力配齐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科学家精神,切实提升其做好思政工作的能力水平,积极塑造党建引领“大先生”涵育的良好生态,引导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注重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力争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注重发挥好每年开展的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助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动、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构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体系。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加强其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环节的衔接协同,探索上下贯通、左右协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政育人体系和综合式立体化实施路径。
担负起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的重要使命
文化浸润作为思政课堂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可以很好地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融入校园建筑风格、景观设计、标识系统等,在濡文沐雅中打造“景面文心”、情景交融的校园文化。要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精神、校训精神、校风学风教风、办学理念和办学使命等校史元素的凝练和弘扬,充分发挥精神凝聚和价值引领作用,精心打造一批叫得响、讲得出、记得住的校园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涵养品格,增强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要以抓好文明校园创建提升校园文明程度,统筹推进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加强对青年学子的思想引领,将文化育人纳入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各领域。要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庆祝、民族服饰展示、民间艺术表演、文化讲座等,让青年学生多参与体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成立书法社团、民乐团体、戏曲社团等,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起壮大主流舆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舆论导向正确,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高校要坚持用正面舆论教育引导师生,大力强化主流舆论建设,始终用强大正向的“精神磁场”吸引师生、激励师生。要针对网络成为舆论斗争主阵地的实际,强化网络思维,提升网络素养、网络技能,掌握网络传播规律,丰富网上文化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网络交流互动,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占领网络阵地。要在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上开创新局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宣传质量,以掌握话语权为目标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以校园数字化融媒“中央厨房”建设为目标,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以技术创新赋能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创新,持续打造网宣品牌,不断创作传播文化精品,努力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以期更好地展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就和奋进篇章。高校应切实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任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就一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