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石总关情 “绣花功夫”护长城文脉
——北京延庆区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涵养城市文明
◎ 杨澜 刘妍

    于一座城市而言,最亮眼的“名片”莫过于“文化”。它与城市共荣共生、互融共进,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作为北京长城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延庆区于历史深处探寻,让历史文化遗产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作为长城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延庆区通过统筹推进保护升级、传承利用、融合发展三大行动,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细文章”,奋力书写长城保护发展的“延庆答卷”,守护城市文化的根与魂,让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保护升级:健全规划体系,绘就保护“蓝图”

    对延庆区而言,长城不仅是横亘山间的砖石奇迹,更是需用心守护的文明根脉。近年来,延庆区始终将长城置于守护的核心,在健全保护体系、完善机制的步履中,让这份厚重遗产的保护水平,随时光沉淀愈发有温度、有深度。

    延庆制订实施新一轮《延庆区长城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捋顺八达岭文旅集团、乡镇属地的权责脉络,清晰划分文物管理与景区经营职责。横向打通区级部门协作壁垒,纵向构建区、乡镇、村三级管理链条,让全区拧成“一条绳”、下好“一盘棋”、织密“一张网”。

    同时,延庆区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为指引,细化编制延庆片区重点组团及八达岭长城专项建设保护规划,清单化推进35项总任务、94个分项落地。同步完善保护员管理、文物安全等制度,为长城保护织密制度防护网。

    创新实践更让长城“活”在当下,大庄科长城试点研究性修缮,建立起一套科学性、标准化的长城保护体系。23千米长城完成修缮焕新,砖石加固率达90%。

    守护长城,终究要靠人心汇聚。延庆在13个长城沿线乡镇培育134名长城保护员,组建“日常哨兵队”实现全时段守护;深化“长城小站”公益力量,发动群众成立“守护长城我行动”志愿队,让专业守护与全民参与相融,共同筑起一道保护长城的“人心长城”。

    传承利用:凝聚共建合力,延续文化文脉

    文脉如何续接古今?传承怎样焕发生机?在延庆,“凝聚共建合力,延续文化文脉”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保护—传承—活化”的闭环实践。

    全区始终以“遗产活态传承”赋能城市文明建设,构建“规划引领—机制护航—多元活化”三维融合体系,让历史文脉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与独特标识。

    在保护中锚定城市文明根基。延庆区多部门协同,通过编制长城专项规划、历史街区保护方案等顶层设计,划定486处文保单位、2个历史街区及2处历史建筑的保护边界。投入超1300万元修缮长城墙体、敌楼等。更以联合惩戒规范行为、普法宣传凝聚共识,形成三级管护与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

    全民参与让文脉代代相传。延庆区着眼“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构建起丰富多元的长城文化传承体系。全区以“长城文化进校园”为载体,奏响文化传承新篇章。课堂上,专属读本与专家课程搭建知识桥梁,让长城历史鲜活可感;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长城芦苇画、长城情景剧等触摸文化脉搏。走出校园,长城文化同样展现在妫川大地各个角落——延庆区通过高水平、高规格、高品质的品牌活动,弘扬长城文化。

    融合发展:深耕文旅融合 助推长城火爆出圈

    “龙腾万里”文创雪糕的甜香与长城音乐会的旋律交织,“长城驿站”与“长城人家”民宿相映成趣,延庆区以文旅融合为笔,依托179.2千米长城绘就文旅出圈的新图景。

    以“融”为钥,解锁长城文旅业态新场景。延庆锚定八达岭世界级大景区建设,串起水关、古长城等资源,构建“一线贯通、多点绽放”的格局。八达岭夜长城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一个人的长城”“长城第一缕阳光”等让游客体验从“打卡”变“沉浸”。

    以“文”为魂,激发长城IP新活力。延庆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创编实景演出《梦华·长城》,拍摄《洞见长城》系列专题节目,开发千余款文创产品……延庆以系列举措让长城文化更可触可感。八达岭长城更借“元首外交”与“好汉游”品牌,让长城文化走向世界。

    以“民”为基,书写文旅兴村新篇章。石峡村依托“文物保护+文旅融合”建设让传统村落换新颜。延庆推动“八方来客·耀我长城”示范片区落地,以农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当前:3版(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