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新曲化新风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移风易俗引领基层治理新风尚
 ◎ 陈力 任冬莉

平利县举办“唱响平利歌颂祖国”合唱展演活动。沈奕君 摄

    行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乡间村落,不仅能看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如画景致,更能感受到一股文明新风气扑面而来。近年来,平利县将移风易俗作为深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一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文明实践,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让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沁润心田。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平利县各镇成立党的创新理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队,广泛吸纳道德模范、乡贤五老、文艺爱好者等“民间智库”,将政策文件、惠民“礼包”、成就变化等,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全县常态化开展“理论+文艺”宣讲,组织文艺工作者创编《听我讲孝义》《移风易俗乐万家》等主题小品、相声、快板,深入镇村巡回演出。创新开展的“理‘响’平利,‘声’入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巡演乡村行等活动,让群众在欣赏节目中感知理论、接受教育。

    长安镇中坝村党支部书记柯尊啟为父亲操办的一场寿宴,曾在镇里引发不小“轰动”。这场寿宴,不收礼、不吃席,别出心裁地请来镇上的文化队演出,邀请邻里亲朋看戏同乐。这场“新风”寿宴,不仅孝心尽到了,情谊也传到了,更在镇里引发了“跟风”效应,不少老人表示赞同,儿女们也纷纷效仿。

    初冬时节,寒意初显,八仙镇龙门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渐渐热闹起来。村里的农民合唱团又到排练日了。年过古稀的老人、刚刚放下农具的夫妻……村民们陆续前来,激昂的歌声与电子琴旋律、架子鼓点相互交织,回荡在山间的暮色中。

    农民合唱团的团长周秀林今年61岁,从小就爱唱歌。“锄地时唱,做饭时也唱,现在还能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唱,感觉特别好。”在周秀林的带领下,合唱团固定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63人。

    合唱团带来的不仅是歌声,更是乡村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前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伤眼睛得很,现在有了合唱团,生活充实多了。”75岁的肖永立是团里最年长的成员,每次排练都最早到场。寒暑假期间,许多学生也加入进来,代替电子屏幕的是与祖辈一同歌唱的温馨时光。

    傍晚时分,西河镇磨沟村口的古栓皮栎树下,格外热闹。激扬的鼓点、欢快的竹笛声、韵味十足的平利小调次第响起,一场由村民自发表演的音乐会正在这里进行。村民敲着鼓,唱着打鼓词,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快乐。住在古树旁的83岁老人陈世荣笑眯眯地听着,偶尔也跟着哼唱两句老歌。“现在这样的热热闹闹,我很喜欢嘞!”老人由衷感叹。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棵被乡亲们视为“灵物”的古树,还是另一番景象:树上系满祈福的红绸,树下时常鞭炮齐鸣。这不仅让古树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嘈杂声更让附近居民心烦不已。

    变化的契机,源于积极引导。西河镇磨沟村相关负责人说:“守望岁月的古树承载着乡愁、安放着情感。我们想方设法让‘吵闹’变‘热闹’,把这里打造成群众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我们称之为‘古树下约个会’。”这个“约会”内涵丰富,可以是宣讲会、故事会、议事会,也可以是音乐会、读书会。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在这里以“沾着泥土”的乡音传递;村里的产业发展故事、道德模范事迹在这里生动讲述;婚丧嫁娶标准、抵制高价彩礼、矛盾纠纷调解等议题,也常被村民们拿到树下自主商议。

    昔日陋习滋扰地,今朝文明大舞台。这棵古树的变迁,是平利县移风易俗工作疏堵结合、巧妙转化的一个生动缩影。平利县正以持续的创新实践,让文化的力量润泽着这片土地,将移风易俗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当前:B2B3版(2025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