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位扩容难、宣传覆盖不足
天津社区“孝心车位”遇成长烦恼
◎ 韩爱青

    现  象

    “常回家看看”是亲情嘱托,但老旧小区“一位难求”却成为现实的阻碍。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老旧小区车位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破  局

    天津多社区推出“亲情车位”“孝心车位”,通过错时共享、登记管理等模式破解子女探望老人却面临停车难等问题。杭州、湖州等地通过居民公约、奖励惩戒规则精细化管理,保障资源合理利用

    建  议

    以“亲情车位”为杠杆,完善运营机制、盘活存量资源、推进源头治理,实现社区停车治理系统性升级

    随着老旧小区居住的老年人增多,子女回家探望时常因停车问题犯难。近年来,天津市多个社区尝试推出“亲情车位”“孝心车位”等举措,旨在为子女“常回家看看”提供便利。然而,伴随私家车数量的持续增长,小区停车资源日益紧张,这类专用车位的设置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近日,记者走访多个社区,实地了解该项政策推行以来的实际效果与面临的问题。

    暖心车位面临“一位难求”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龙顺园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常住人口的30%,且多数不与子女同住。为进一步营造敬老氛围、方便子女探望,2024年,社区依托“红色议事厅”平台,广泛征集居民、党员和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建议,首批推出了10个“孝心车位”。在工作日,车位供租户业主使用;周末及节假日则专门面向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开放。子女可通过预约享受每日最长4小时的免费停车服务,形成“错时共享、灵活高效”的社区停车资源利用新模式。

    “孝心车位”运行一年多来,有效缓解了子女探望父母时的停车难题,获得社区居民的好评。但随着使用人数逐步增多,车位供给不足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在周末或节假日高峰期,“一位难求”已成为常态,反映出该政策在广受欢迎的同时,也面临着服务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龙顺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冯学松表示,目前“孝心车位”在持续运行中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车位扩容困难。小区内车位均为业主租用性质,使用权归属明确,增设“孝心车位”需逐一征得相关业主同意,推进难度较大。二是宣传覆盖不够全面。该社区为公租房与还迁房混合小区,人口流动性较高,部分新入住或平时较少关注社区通知的居民对预约方式不了解,影响了车位的实际使用效率。为有效应对当前问题,社区正从两方面积极推动改进:一是加大动员力度,鼓励更多业主参与车位共享,充分挖掘社区内部资源潜力;二是强化宣传引导,依托网格员上门讲解、社区公告、新媒体推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对“孝心车位”的知晓度,实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推送”。

   公平性与效率需平衡

    西青龙顺园的“孝心车位”对亲情团聚的守护从未止步。当错时共享的暖心探索为社区敬老提供思路,河西景兴西里的“亲情车位”也循着这份温情而来。

    河西区景兴西里社区共有居民3800余户,老年人口占比约40%。为方便子女探望,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在推进停车管理规范化过程中,专门推出“亲情车位”方案:业主每月交纳50元即可办理包月停车,并可登记直系亲属车辆作为“亲情车”,该车辆每月可享受120小时的免费停车时长。

    然而,社区仅有约1000个车位,而已登记的“亲情车”却超过3000辆,供需悬殊,这一矛盾直接引发了业主对“业主优先使用车位”这一政策公平性的质疑。

    对此,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鲍蕾解释道,尽管登记的“亲情车”数量比较多,但实际运行中严格执行“一次一车”原则,即同一时段内,每位老人仅允许一辆登记子女的车辆进入。该方案不设固定车位、无需预约,实行“随到随停”的动态管理。当车位已满时,物业服务企业将引导后续车辆至指定的3处应急停车点或协调附近的商业停车场停放。

    鲍蕾总结4年的运行实践时认为,“亲情车位”的存在价值已得到验证,但其良好运行关键在于建立两项机制:一则需严格审核登记资质,确保每辆“亲情车”确为老人直系子女使用,防止“亲情车位”被滥用;二则依赖物业服务企业的动态管理能力,能实时响应车位情况、高效引导车辆,从而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供需难题需柔性管理

    延续河西景兴西里“亲情车位”的敬老初心,南开区嘉陵道街泊江里社区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为缓解停车资源紧张,泊江里社区结合城市更新,通过整合零星地块新增车位,在沱江里小区试点推出“亲情车位”。该模式允许探望父母的车辆免费停放2小时,非高峰时段可灵活使用共享车位,不固定位置,旨在以有限资源最大化满足居民的孝亲需求。

    沱江里小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亲情车位”推行近一年来,通过网格员摸排、居委会协调,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登记管理机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边晖坦言,推出“亲情车位”初期面临理解分歧,部分居民对超时收费存在异议。对此,物业服务企业采取以提醒代替处罚的柔性管理策略,重在引导而非惩戒,逐步培育居民的规则意识。

    边晖总结道,任何新政策的推行都难免遇到不同声音,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下的协同治理。社区党委主动搭建沟通平台,协同网格员与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通过及时回应诉求、化解矛盾,最终推动了“亲情车位”从理念落地到赢得居民认可。

    “常回家看看”是亲情嘱托,但老旧小区“一位难求”却成为现实的阻碍。为此,全国多地创新推出“亲情车位”,为这份孝心提供便利,传递城市温度。其中,杭州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在全市超1300个小区设“孝心车位”,并写入居民公约,有的小区以“让三免一”(即对主动让位三次的车主给予一个月包月停车费减免)的奖励机制,鼓励居民形成礼让风尚。湖州注重“孝心车位”的精细化管理,配套“二次提醒、三次失信”的规则,对超时车辆进行电话提醒,明确屡次违规者将在一个月内取消预约资格,在提供3小时免费便利的同时,有效防止资源被滥用,保障公平。

    外地这些先进做法表明,“亲情车位”若想真正落地见效,关键在于超越“设位即完成”的粗放思维。它既需配以清晰、公平的使用规则,防止资源被挪用,也应积极探索分时共享、错峰调配等模式,以盘活有限车位,还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预约与身份核验,提升管理效率与用户体验。

    专家观点>>>>

    以“亲情车位”推动社区停车治理系统性升级

    要系统化解停车矛盾,不能仅局限于“亲情车位”本身的设置,更应以其为杠杆,推动整个社区停车治理体系的系统性优化,实现从“管理车位”向“服务需求”的转变。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完善“亲情车位”的运营机制,在预约规则、使用时长、资格审核等方面细化流程,兼顾公平与效率。二是盘活小区内部存量资源,通过价格杠杆优化停车结构。例如,对常住业主的首辆车实行优惠包月政策,对第二辆车或临时车辆适用较高临时费率,以价格手段抑制非刚性需求。三是推动源头治理,将社区停车问题纳入更高层级的城市更新计划。建议由街道或区级政府统筹,利用周边绿地、闲置地块及地下空间建设区域性公共停车场,并同步优化公交微循环线路,最大限度纾解停车难题。

当前:A3版(2025年1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