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毕节网警在工作中发现,某自媒体博主视频直播称“施老七拿钱赎人”,画面显示两名男子驾车捆绑、挟持一名女子,并扬言将其贩卖至境外实施器官贩卖。该视频引发部分网民恐慌,并有网民报警。最终这被证实只是一场为博取流量的恶意摆拍,属于虚假信息。该直播内容的迅速传播,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目前,涉事四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编辑点评:在这场闹剧中,涉事者深谙流量密码,每一步都精准触碰公众的神经。然而,当“狼来了”一次次在网络空间上演,消耗的不仅是平台流量,更是社会宝贵的信任资源。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此类恶意摆拍行为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部分自媒体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驱使下,已彻底丧失底线。这些所谓的“创作者”正在不断试探法律与道德的红线。
尽管毕节网警迅速处置,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有力震慑,但平台监管的缺位依然值得反思。当算法一味追逐“热度”,当审核机制对明显违规内容反应迟缓,实际上为这些恶意摆拍行为提供了生存土壤。平台方亟需建立更灵敏的虚假内容识别系统,对恶意炒作账号实施“一键封禁”,从源头上遏制此类闹剧的重演。
在这场流量与底线的博弈中,每一个网民都不是旁观者。我们在震惊与愤怒之余,更应保持理性判断,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用“不点击、不点赞、不转发”的态度,共同抵制恶意炒作者的话语权。说到底,网络空间不需要“演技派”,需要的是真实与责任。当最后一个恶意炒作者因无利可图而退场时,我们才能真正迎来清朗的网络环境。(黄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