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四川启动“长征路上看四川”活动,跨越6个市州重走长征路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在行走中看见未来
◎ 本报记者 卢瑶

    90年前,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从贵州猿猴场、土城等地一渡赤水,向四川古蔺、叙永进发,开启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伟大征程。

    2025年1月13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历时9个多月,至10月24日结束。活动参与者循着红军长征途经四川的红色足迹,跨越泸州、凉山、雅安、甘孜、阿坝、广元6个市州,重走革命先辈走过的路。

    记者一路同行,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交流”的方式,既重温了烽火连天的革命历史,也见证了老区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这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广元苍溪红军渡,当年刻在石壁上的标语口号依然清晰可见,《红军渡》塑像奋勇向前,让人想起当年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追波逐浪、勇往直前的情景。在500多公里外的雅安安顺场,有一条仿制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所乘船只的翘艏木质船,用青铜打造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群塑,还原了红军在当地船工帮助下顺利渡江的情景。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这一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既要被深刻铭记,更需通过鲜活的载体代代相传。正是基于对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视,四川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力度,让革命文物“动”起来,让红色教育“潮”起来。

    广元市大力推进红色资源保护研究与融合发展,开展系统性红色遗址普查,全面梳理全市74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建立数字化资源目录。推动出台《广元市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和资金保障机制。配合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元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将红色遗址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在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通过动态沙盘生动再现了“奇袭安顺场”“飞夺泸定桥”等关键战役的恢宏场景。

    “有了这些文物,观众就能更直观地看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的标语,了解红军的长征故事。”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入挖掘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只为更好地还原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

    在用好红色资源方面,四川各地积极探索,各有巧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依托彝海结盟纪念馆、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等资源,打造“彝海结盟党性教育”品牌,让学员着红军服、走长征路、吃红军餐,体验革命生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班佑村依托“红军过草地第一村”的定位,建设曙光礼堂、长征栈道等设施,开发“红旅+研学+牧旅”线路;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火红的村晚——相约石厢子一起过春节”等文化品牌,成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

    那些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正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滋养人心、汇聚力量、助推发展的源头活水。

    改善百姓生活  续写振兴篇章

    90年前,红军长征入川后,老百姓对中央红军的支持让其度过了艰难跋涉途中唯一一个春节。

    2018年,也是在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走进当地村民吉好也求家中,了解一家人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需求和帮扶措施,关切地掀开床褥,摸摸被子,并与一家人亲切交谈。

    今年4月,记者来到吉好也求家中时,他家已然是另一番景象。此时,他已搬入新家,屋内窗明几净,十分温馨。院子里还空出一间房,吉好也求便利用这间房开了村里第一个小卖部。“牛也有,猪也有,羊也有,生活越来越好了。”这个憨厚的彝族汉子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内心的满足。

    从旧屋到新家,从贫困到小康,吉好也求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生动缩影。这份改变的背后,始终延续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如今,行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四川不仅推动乡村的物质振兴,更续写着精神与梦想的振兴篇章。

    同样的乡村振兴新景,在四川多地如希望的种子般生根发芽。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德威镇奎武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用一幢幢绘有“如意结”“穿斗装饰”等泸定传统建筑元素的安置房将受灾群众的身心安置妥当;阿坝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实现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创收“三变”,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2万元;广元市昭化区已形成“一村一品、多村联动、全域覆盖”的果蔬产业格局,全区仅果蔬相关产业就带动2000余名农户就业……

    那满目的丰饶与欢颜,似璀璨星辰照亮巴蜀大地,更如激昂乐章奏响时代强音,是对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最炽热的传承与礼赞!

    凝聚奋进力量  坚守时代使命

    九十载风雨沧桑,长征精神已深深融入巴蜀大地的血脉。当记者行走在四川的长征沿途,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看到新时代奋斗者以赤子之心书写的崭新篇章。

    2022年,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甘孜海螺沟景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紧紧围绕“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典范”目标,全力推动恢复重建和高质量发展有效衔接。“灾后重建,对我们和大自然来说,都很艰难。”海螺沟景区党工委书记赵景红提到,未来,海螺沟景区将围绕“红+绿、冷+热、动+静”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拓展旅游新业态,推动海螺沟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阿坝红原县日干乔大沼泽,是红二、红四方面军左路纵队穿越草地北上的所经之路,被称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如今,一望无垠的草地上点缀着各色花朵,草下的水十分清澈,飞鸟、骏马在此栖息生长。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将守护好这片红军走过的土地,让草原永远绿下去。”这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更是对生态使命的坚守。

    从灾后重生的海螺沟到绿意盎然的日干乔,四川大地奋斗故事不停歇。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纵然有坡坡坎坎,但各地正以长征精神为指引,踔厉奋发迈上新征程:雅安紧抓转型发展关键期与动能释放、乘势而上机遇期,落实“一区一地引领、两轴三圈联动、县域重点突破、全域协同共兴”战略,推动改革落地、惠及群众;泸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深创新、扩开放、增福祉,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甘孜加快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经济、民生优势,优化基建与公共服务,强化科技赋能,增强群众共富动力……

    如今,巴蜀大地正以实干为笔,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续写着更精彩的篇章。

当前:2版(2025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