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婚车强索财物、捆绑捉弄新人侵犯伴娘、迎亲车队上演“蛇形走位”——
莫以喜庆之名干涉嫌违法之事

    编者按

    近期,多地出现一些人借婚礼喜庆之名干涉嫌违法之事:有人趁他人结婚以“讨喜”为名强行索要香烟、红包等财物;有人组织恶俗闹婚,捉弄新人、骚扰伴娘,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有的迎亲车队在城市主干道玩起“蛇形走位”,把公共道路当成游乐场……这些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触碰法律红线。

    喜庆不应成为随心所欲的借口,为新人送祝福一定要用合法合规的方式,新人及其亲友都应守护婚礼应有的庄严与喜悦。

    关键词 拦车讨喜

    “讨喜”风俗岂能异化为“打劫”

    ◎ 张立美

    【新闻】11月5日上午,河北一对新人的婚车遭遇拦截,拦车者提出给予9条香烟作为喜钱,否则不让婚车通行,双方僵持约20分钟。新人考虑到婚礼行程安排紧凑,不愿在大喜之日过多纠缠,便弃车离开。司机称因为被拦位置在酒店停车场,新人并未报警。目前当地公安机关已视情节轻重依法对拦婚车人员给予行政处罚、批评教育处理。

    拦截婚车强要红包、香烟等钱财,近年来常有发生。路上遇到邻里、亲友、熟人的婚车,讨把喜糖,讨根喜烟,讨个吉利,图个喜庆,沾沾喜气,这本是一种婚礼习俗,无伤大雅。然而,当下,这种具有强烈仪式性、象征性的婚礼习俗,在一些人眼中却变成有利可图的活动,他们利用“讨喜”婚俗,组团在马路上、十字路口拦截婚车,利用新人“怕耽误吉时”“不想闹僵”的心理进行施压,甚至将腿伸入婚车之下,以不给喜钱就不让婚车离开相要挟,强行讨要红包、财物,乃至直接出示二维码要求转账。这样的“讨喜”举动,从社会道德层面分析,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反而会遭到大众的唾弃。

    从法律角度看,法律人士早就指出,拦截婚车强要钱财的“讨喜”,俨然沦为“趁喜打劫”,涉嫌披着婚俗的外衣干敲诈勒索之事,轻者,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侵犯新人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可以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重者,比如多次有组织地开展“趁喜打劫”活动,或索要红包、财物数额较大,则构成敲诈勒索罪或寻衅滋事罪,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换言之,“趁喜打劫”者无论最终是否讨要到钱财,都已触碰了法律底线。

    实际上,拦截婚车“趁喜打劫”屡禁不止、屡屡得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新人大多有“怕耽误吉时”“不想闹僵”心理,普遍息事宁人,满足无理要求,很少有新人选择报警处理,公安机关也往往因为“法不责众”而“和稀泥”,使得大多数“趁喜打劫”者逃过被制裁。要铲除“趁喜打劫”现象,让“讨喜”回归婚礼习俗,必须提高侵权、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成本,让相关人员付出沉重代价。

    一方面,对于“趁喜打劫”,新人及其亲友要勇敢地说“不”,及时报警,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对于新人已报警的“趁喜打劫”,特别是组团“趁喜打劫”,各地公安机关不能因“法不责众”而“和稀泥”,应当依法处罚,且顶格处罚;对于媒体报道的“趁喜打劫”案例要主动追查,一经查明核实此类行为具有违法犯罪性质,严肃惩处,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加大宣传,引导、鼓励遭遇“趁喜打劫”的新人报警维权。

    相关部门和街道、社区等在进行弘扬婚俗新风宣传时,应将“讨喜”等风俗纳入,加强预防宣传,倡导文明“讨喜”。

    关键词 恶俗闹婚

    “闹婚”风俗岂能异化为侵权

    ◎ 曲征

    【新闻】10月29日,有媒体报道称,河南一男子结婚时,被朋友绑在树上,用灭火器对着喷射,相关视频显示,新郎全身被白色粉末覆盖,现场一片混乱,所用灭火器系干粉灭火器。9月24日,在陕西咸阳某地一场婚礼中,多名男子用胶带将两名伴娘捆绑在共享单车上,并强行按压另一名男性头部使其与伴娘亲吻,伴娘持续尖叫挣扎,周围多人围观哄笑却无人制止。

    “闹婚”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本意是为婚礼增添喜庆氛围,让新人与宾客共享欢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地方的“闹婚”逐渐变味,从最初的善意玩笑演变成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肆意践踏。上述两起事件就已超出正常的“闹婚”范畴,是赤裸裸的侵权行为。

    对于第一起事件,有专家指出,干粉灭火器喷洒时产生的颗粒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若在密闭空间大量吸入,可能引发呼吸困难或哮喘。因此有律师指出,如果这种“闹婚”行为导致新郎受伤,就侵犯了新郎的身体健康权,且这种行为超出风俗习惯可以包容的程度,也侵犯了其人格尊严。

    对于第二起事件,相关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伴娘的人身权利。法律专家指出,将人捆绑、强迫他人进行亲密接触,涉嫌非法拘禁和强制猥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以及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都有明确的定罪和量刑规定。即便情节较轻不构成刑事犯罪,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应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闹婚”风俗不应成为涉嫌违法的挡箭牌,更不能成为侵害他人权益的借口。笔者注意到,每当发生恶俗“闹婚”事件,涉事地方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会介绍,早就对文明婚礼进行过宣传倡导,但从这类事件多发来看,仅有宣传倡导还不够,更要联合公安机关对这类涉嫌违法的行为进行调查,严肃处理,让恶俗“闹婚”当事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对传统习俗进行理性审视和扬弃。对于那些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传统习俗,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而对于恶俗“闹婚”之类的陋习,必须坚决予以摒弃。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必要的法律意识,在参与婚礼等活动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做违法之事,也不围观纵容违法行为,不让原本喜庆的婚礼,因恶俗“闹婚”而变得乌烟瘴气。

    关键词 蛇形走位

    迎亲婚车岂能逾越公共安全红线

    ◎ 张连洲

    【新闻】10月28日,有网友在网络平台发布短视频称,在广东省茂名市万达广场附近,大约10辆婚车在单向四车道的道路上缓慢行驶,并由头车带领上演“蛇形走位”,占据4个车道。此举引发网友讨论,认为婚车这样做影响交通安全。29日,当地交警大队介入,通知全部婚车驾驶员来交警队配合调查,做进一步处理,并明确指出上演“蛇形走位”是不按车道行驶的违法行为。

    视频画面显示,这个婚车车队左右摆动,形成一条扭动的“长龙”,场面看似“热闹喜庆”和“拉风”,实则令人捏一把汗,暴露出部分人对公共安全规则的漠视。

    婚礼是人生的重要仪式,新人通过各种方式营造氛围、表达喜悦,无可厚非。然而,当“热闹”与“排场”演变为在公共道路上占据多车道进行高风险驾驶行为时,其性质已从庆祝滑向危险驾驶、影响交通安全。婚车“蛇形走位”看似“有趣”“有创意”,实则是将公共道路当作私人表演舞台,将其他交通参与者置于潜在风险之中。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机动车应当在规定车道内行驶,不得实施影响交通安全的行为。婚车占据四车道并“蛇形”行驶,不仅严重妨碍正常交通秩序,更可能引发追尾、剐蹭甚至更严重的交通事故。尤其是在城市主干道或车流密集区域,此类行为极易造成交通拥堵,甚至威胁行人与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婚礼本是祝福与幸福的象征,若因一时“炫酷”而酿成事故,喜事变悲剧,岂非得不偿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背后,折射出一种“法不责众”“喜事特殊”的错误心态。一些人认为,婚礼是喜事,交警会网开一面;车队规模大,便以为可以破例。这种思维本质上是对规则的轻视,是对公共利益的漠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共安全不容“喜事特殊”。无论动机多么美好,都不能成为违法的借口。若每一次喜庆都可突破规则,社会秩序将何以保障?

    我们并非反对婚礼的仪式感,但婚礼的仪式感要建立在守法与守护公共秩序的基础上。拿迎亲车队来说,可以富有创意,但最好的创意是公交车变“婚车”之类的创新。目前许多城市在进行文明婚礼倡导时,鼓励新人选择绿色出行,这种做法既不失温情,又彰显社会责任,值得推广。

    此次迎亲婚车上演“蛇形走位”事件,提醒各地交通执法部门:对类似行为不能仅事后处理,应加强日常巡查与宣传引导。对于明显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行为,应依法果断处置,形成有效震慑,同时避免形成错误示范。

王怀申 图

当前:3版(2025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