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政策”“午榜样”“晚剧场”
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文明乡风“声声入耳”
◎ 何革

    今年以来,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村头巷尾,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早已告别“喊通知、播新闻”的单调。依托636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改造升级,2700套高清号角、300个车载音箱、1000个手持喇叭织就覆盖1410个村民小组、22万群众的“声波网”;搭配“播前审核—台账登记—专班督导”规范化机制,“昭韵新风大喇叭+精准推送”工程将移风易俗、文明乡风与惠农政策拧成“一股绳”,揉进三餐烟火,让文明新风顺着声波传到村民心里。

    上午“政策直通车”,把“政策礼包”拆成“家常话”

    早上7点,薄雾中的昭化乡村,全区统一调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没有长篇大论,而是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将“宣讲大餐”做成“家常便饭”。在讲理论方面,昭化区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指示批示,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编制了一批鲜活生动的“小段子”“土教材”。在讲政策方面,昭化区紧扣群众关心关注的以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组织医疗、民政等部门行家、镇村干部通过录制音频、集中宣讲、现场答疑等形式,将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把群众想听的惠民政策讲清楚讲明白。

    如今的昭化区,村民已习惯早餐听广播。早间播报196期后,惠农政策知晓率从以前的不足60%升至91%,文明乡风知晓率达95%。3200多户农户跟着广播找路子,“以前觉得政策是干部的事,现在才知种庄稼能领补、守规矩能评先,好处就在眼前。”元坝镇五一村李小菊的话道出村民心声。

    中午“典型故事会”,让“榜样星光”照亮“身边人”

    中午12点,灶台上的饭菜冒热气,大喇叭里的“榜样故事”准时开场。“榜样故事”里的人物全是昭化区群众熟知的“身边英雄”和“文明标杆”。例如,退而不休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四川省“道德模范”陈定全;跑遍9城38村、握牢寻亲线、帮42人圆了回家梦的“四川好人”俞开江。同时,讲述“王家贡米”以及育种专家陈定全故事的长篇纪实文学《归禾》选段陆续播出——这段讲述敬业奉献的“老故事”,既把种子培育里的坚守、农耕文化中的传承讲透,更以榜样为引领,带动身边人涵养扎根基层的韧劲、钻研实干的钻劲、服务群众的热劲。

    故事里既有“坚守”,也有“温情”。昭韵新风大喇叭+精准推送,不仅针对身边好人故事,还收集播放全区文明乡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如“红榜文明户”卫子镇冯家岭村党员冯全海,为母亲操办90岁生日,积极响应村里的号召,寿宴简办的同时,不收取礼金的案例。元坝镇东山社区的刘燕,听了广播里的榜样故事,主动取消自家老人的生日宴,还劝说邻居简办婚事,成了村里的“移风易俗宣传员”。

    下午“趣味小剧场”,用“笑声料”炖出“明白理”

    下午6点,大喇叭切换成“欢乐模式”,区里自编的移风易俗《知客宝典》音频上线:“杏花大妈管闲事”里,泼辣话怼退18万元高价彩礼,算清楚“18万元够养3年猪、供4年大学”的账;“三个媳妇”中,妯娌比着简办婆婆寿宴;“莫让酒席变了味”里,对比“办10桌亏5000元,不如带老人旅游”的趣味广播小剧场。

    节目由本地知名文艺人才用“土话+笑话”录制,毫无说教味。柏林沟镇文化广场上,村民早早做好饭,端碗聚着听,村民纷纷表示“比看戏还热闹”。小品《莫让酒席变了味》以诙谐幽默的剧情,戳中铺张攀比的陋习痛点,引导群众树立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如今的昭化乡村,饭点听广播、广场议剧情成常态,彩礼超3万元的少了,晒“零彩礼”证的多了;酒席攀比的少了,评“文明家庭”的多了;吵架拌嘴的少了,帮邻里的多了。截至目前,“昭韵新风村村响”累计播报627次,覆盖11万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5%——这只“会说话的大喇叭”,没喊硬口号,却用三餐四季的声波,让移风易俗成了村民“不自觉就照做”的习惯,让乡风、家风、邻里情一同暖了起来,让文明新风在昭化大地蔚然成风。

 

当前:4版(2025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