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村咖当作一个前端展示窗口或流量入口,在后端融入乡村在地资源
● 把村咖做成社交空间,延长其生命周期
● 不只卖咖啡,还卖服务和情绪价值等
曾经,一句“去有风的地方”让乡村咖啡馆(村咖)成为创业新风口,仿佛只要在田边支张桌子、冲杯咖啡,就能“躺着”赚钱。公开数据也印证了这股热潮:两年时间不到,全国就冒出4.4万家村咖。然而,今年以来,村咖逐渐降温,以浙江安吉县为例,高峰期当地有500家村咖,到今年7月,已有100多家闭店。
不过,在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广福村,一家名为“三农纪·田咖”的咖啡店,似乎未受村咖降温影响,该店于今年初开业,仅卖咖啡月均稳定收入约3万元,已带动村里上百万元消费收入。村咖该如何跳出千篇一律的“打卡依赖”?让我们前往这家店一探究竟。
咖啡为媒
把村咖做成乡村社交空间
见到“三农纪”老板尹航时,他刚结束直播。店外是一片绿油油的韭菜地。尹航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种地6年,是个“新农人”。去年,他带着十多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跑遍成都的农场和村落,寻找村咖落脚地。最终,他们选择了广福村。
为什么选择这里?“主要看重这里的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尹航给出答案:一是村内韭菜种植有600亩,已具备完整产业链,还有民宿、农家乐等成熟的乡村旅游设施;二是村集体愿意盘活闲置资产,将废弃院落、闲置土地等资源租赁给年轻人。
基于村上特色产业,韭菜咖啡应运而生。“我们的韭菜咖啡,只萃取韭菜香味。”笔者尝了尝,淡淡的韭菜香味和浓郁的美式咖啡味道相融,形成独特口感。
有人可能会因猎奇前来,尝过味道后就不来了,该如何长期吸引客流?“我们需要靠猎奇吸引客人,但不止于猎奇。”尹航说,来了之后,客人会发现,咖啡店还有韭菜饺子、乡村咖啡师培训、陶艺展等。“我们把整个村的在地产业都融合到店里,相信客人会再来。”
尹航称,大多数村咖的变现依赖入场费,如咖啡销售,所以被迫去拓新客。而他是把村咖当作一个前端展示窗口或流量入口,在后端把乡村资源融入进来,如农产品电商、培训、乡村活动、产业孵化等。
“把村咖做成乡村社交空间,咖啡只是媒介,通过这个空间去搭建桥梁,这样它的生命周期就会很长。”尹航举例,可以举办乡村咖啡师培训,开展割韭菜、包韭菜饺子等乡村体验活动。同时,他还帮村上做韭菜产业结构性调整。
目前,“三农纪”通过这种模式汇聚人流,除去办活动的收入,仅卖咖啡,咖啡店月均稳定收入约3万元,10月达到5万元。
卖点很多
卖咖啡,也卖服务、情绪价值和思维方式
那么,“三农纪”是如何提高知晓度的?
“直播,每天都做。”尹航说,直播内容就是和大家聊天,目标对象是方圆30公里内所有对乡村、村咖感兴趣的人群。“直播结束后,我们会拉大家进互动群,了解大家的需求。现在社群人数加起来差不多400人。”
在尹航看来,村咖的卖点不仅是咖啡,而且卖服务、情绪价值和互联网思维。笔者不禁好奇,如何卖服务和情绪价值?
“在直播间,我天天和他们聊天,处成朋友了。”尹航说,他会问直播间客户的需求,能够在这个空间落地的,都帮他们落地。“现在店里做过的乡村艺术展、画展、音乐会等,包括即将举办的生活器物展,其实都是他们在直播间提出来的。所以我们不缺人气,反而人会越来越多。”
这也带动了村上其他文旅业态发展,尹航会在直播间介绍村上的业态。“他们喝了咖啡,我们就推荐去骑马,在河边还可以吃韭菜宴。把外溢的流量推给其他消费型业态,带活经济。”
对此,广福村党总支书记汪生富感慨:“这帮年轻人来了以后,村上今年的游客增加3万多人次,带动上百万元的消费收入。”
村咖生意越做越红火,尹航已在郫都区安靖街道方桥村又开了一家。“村咖要有长久生命力,一定是做‘乡村+咖啡’,先去了解当地有什么,精准打造一个社群。”尹航介绍,在广福村,他们主攻韭菜;在方桥村,他们做“咖啡+骑行”全链条服务,如车辆维修、运动康复等,还结合村上的蜀绣产业,给骑友定制骑行服。“通过这种形式,既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还把这些消费力都引到乡村,撬动产业。”
看来,做村咖不是把城市的咖啡馆照搬过来,也不是把乡村美学打造得足够完美,活得好、活得久的核心逻辑是和当地资源、产业、文旅等紧密结合,实现互补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