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YYDS
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
666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绝绝子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们的孩子不会好好说话了吗?”近日,浙江的程女士在媒体栏目留下的困惑,引发广泛共鸣:
我的孩子14岁,当我叮嘱“快点写作业”,他回:“那咋了”;我提醒“饭菜要凉了”,他还是:“那咋了”;我严肃地说“好好说话”,他依然拖着长音:“那~咋~了~”
“我不喜欢孩子的言行举止被网络所裹挟。”这位妈妈坚定地表示。
“包的”“那咋了”“你个老六”“666”……这些网络词汇是如何成为一些孩子下意识的习惯并流行起来的?
“只要有手机都会说啊。”初三学生小童的一句话,点破了现实,“有时候就是觉得好玩,大家都说,你不说就显得很另类。”
这些词来自哪里?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说?除了说这些,还能说什么?
现象
网络热梗流行
背后原因复杂
在学生之间,网络热梗可以被称为一种流行文化。
浙江杭州家长王秋女表示,在业主群里,经常看到父母吐槽,无论妈妈问什么,孩子总用“那咋了”回应,甚至父母已经很严肃地表明要“好好说话”,孩子依然拖着长音说:“那~咋~了~”
浙江省杭州西兴中学副校长陈海红坦言,网络热梗已经成了一种跨越语言的“青少年文化代码”:“一次在英语课上,我们讨论一个复杂的语法点,当有同学完美解答后,另一个学生用中英文夹杂的方式赞叹道:“Wow,Tony真是‘YYDS’啊!”全班都笑了。
在陈海红看来,网络热梗已经成了他们下意识的情感表达工具,甚至进入了外语学习的语境。
网络热梗在学生之间流行,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巩述林认为,网络热词、网络热梗是一类网络模因。“模因在传播中不断变异、传递和选择性淘汰,如同基因一般,在网络文化生态中竞争用户的注意力资源。”模因主要依赖的圈层传播和泛圈层传播路径,是一种由内向外、由窄到宽的传播过程。它依赖圈层内部共同身份与话语体系、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特定社群内部进行垂直生产、丰富和传播。该传播路径之所以能运转,受到大众心理与群体需求、模因本身的特性、技术平台架构的三重影响。
“简而言之,算法强化、圈层需要、模因本身的特性等都促使了网络热梗的高度传播,并不断突破边界和强化。”巩述林说。
对此,陈海红深有同感。她坦言,除了寻求认同、释放压力外,从语言习得和跨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热梗的盛行,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种“语言模因(Meme)”的快速传播。它简单、易复制、富有情绪感染力,这符合青少年追求高效、新奇社交的心理。同时,这也是一种全球性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理解这一点,我们能更平和、更理性地看待它,而不是简单地视为‘洪水猛兽’。”
尝试
用古诗词
翻译网络热词
在多方探讨中,大家共识渐显:网络热梗是圈层认同的青春密码,堵不如疏。
该怎么引导孩子们认识到除网络热梗之外的优美语言表达?
杭州文晖实验学校的孩子们,用自己的创意交出了一份充满青春活力的答案——“‘包的’对应什么诗?”“‘666’能用哪句古文表达?”
11月7日下午,一场由戏剧社牵头的“古诗词翻译网络热词”活动在社团教室举行。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生硬的禁止,同学们围着黑板抢答的身影,让这场关于语言美的探索变成了最潮的校园派对。
“同学们各自选了感兴趣的网络词汇,再去搭配对应的古诗。”参与活动的万王钰同学介绍,她当时认领的热词是“包的”,立刻就想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平时会特意积累这些古诗词,引用它们能让我的作文画龙点睛,没想到这次还能用来匹配热词。”万王钰经常主持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对诗词有着特殊的热爱,“有时候路过门厅里的诗词墙,我会不自觉停下来读一读品一品,这让我们感觉诗歌不再是遥远的课文,而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
在她看来,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多元包容:“网络热词很流行,舞台主持词很激昂,古诗词很精妙,它们各有各的用处,都能表达不同的心情。”
王女士说,孩子在学校能有这么多表达自我的平台,从诗歌赏析到戏剧表演,再到这次的热梗换诗词活动,都在鼓励孩子勇敢表达,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作为家长,我们特别支持这样的活动,它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语言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不是要全盘否定网络热词,它确实是孩子们的社交语言。”杭州文晖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林肖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秉持着“因我而美”的教学理念,一直关注青少年语言表达现状,也理解家长们的顾虑。“网络热梗是时代的产物,孩子们用它寻求认同、释放压力,这很正常。但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打开另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汉语言的辽阔。”
展望
焕发传统汉语之美
也能包容创新表达
今年5月,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寒假作文《旧轨还乡》荡起层层涟漪,感动了千万网友,还意外引爆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的旅游热潮,被称作“语言的力量”的代表现象。作为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对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很有心得。
“网络语言通常是碎片化、标签化的表达,比如用‘666’代替给他人溢美之词,用‘无语’代替对事件的具体分析。这种表达习惯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具体描述、情感细腻表达的能力,导致语言表达流于表面,更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王杨军认为,通过真实的场景描述、取名游戏等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网络用语和传统汉语的区别,先让孩子用网络热词描述,比如“绝了”“美到爆炸”,再用传统语言描述,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经过对比,他们能感受到网络语言的简洁有力,但有些千篇一律,而古诗词的丰富细腻能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不要批判孩子使用网络热词——毕竟我们身处这样一个网络时代,而是通过展示传统语言的魅力,让他们自发地向往。始终将传统语言与孩子当下的生活、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让他们觉得汉语的有用和有趣。”王杨军说。
陈海红表示,面对网络热梗的流行,学校应秉持“疏而非堵,导而非禁”的态度。学校通过每周一次的“阅读阅美好”主题晨会,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言审美,引导他们感知不同表达的差异;鼓励各班学生将经典作品改编为舞台剧——当孩子们为演绎故事而字斟句酌,亲身体悟优美语言承载思想的力量时,自然会明白,碎片化的网络热梗远不及这种深度创作和表达带来的成就感。
网络热梗是年轻人流行的表达,有当下的文化语境。但在网络热梗之外,汉语言更有其辽阔又精妙的世界,也有其永不枯竭的魅力。正如节目中嘉宾的共识:语言不只是词汇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思维的锻造。(综合《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