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援藏援彝技术帮扶专家汪祺航

汪祺航在国网岷江供电公司沙排电站开展3号主变保护屏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检查工作。

汪祺航(右一)在国网岷江供电公司下庄电站进行专业技术讲解。

汪祺航在国网岷江供电公司110千伏新桥变电站组织各专业骨干开展现场培训。
在雪域高原,一批批援藏援彝专家跨越山海,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新时代的电力帮扶故事,他们不仅是技术革新的推动者,更是民族团结的连心桥,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副主任汪祺航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援藏援彝技术帮扶专家,汪祺航怀揣着对电力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来到国网岷江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岷江公司)开展为期两年的帮扶指导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夯实安全生产保障基础
今年3月,汪祺航来到岷江公司挂职电力调控中心副主任。到任后,他快速转变角色,服从属地管理,立足岗位结合岷江公司特色实施了一系列帮扶工作计划。
为了提升全网供电可靠性,汪祺航带领同事一起开展了全网运行方式与保护适配性排查,结合规划的网架调整和负荷变化情况,制定了岷江电网备自投装置配置方案和运行方式调整方案。计划在2025年实现岷江电网110千伏并网关口保护失配隐患的清零,提升岷江电网220千伏电网关口同站双电源供电可靠性。
为了对变电站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汪祺航联合运检部开展岷江电网一二次设备运行状态检查工作,对岷江公司的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进行了专项检查。他组织变电运维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对设备特巡要点、设备运维管理规定、操作流程进行再培训、再宣贯。同时,通过专业检查发现缺陷隐患30项,整改闭环18项,后续遗留问题纳入隐患清单进行闭环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变电站安全生产基础。
优化电网生产管理流程
在日常工作中,汪祺航发现在施工阶段的技术要求受制于项目规划难以落地。他仔细梳理了现有的项目实施流程,在项目储备阶段分析需求迫切性,可研编制阶段论证方案可行性,初设审查应提出相关技术需求,实施阶段编制施工方案,实现了项目全环节全流程可控,确保设备一次改造后,5至8年内不用再进行技术维修。
在一次配网跳闸快速恢复事件中,他发现实现快速应急响应缺少一个跨专业分享及时信息的平台,导致了关键信息不能共享,专业信息发布不准确,现场抢修人员疲于应付问询,造成复电抢修效率偏低,营销投诉压力增大。为了提升应急响应质效,他带领团队编制了岷江电网故障信息管控流程,将事故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相应的标准信息简报进行了规范。同时,建立涵盖运检、调控、营销、安监、属地分公司和各场站的事故应急快速响应机制。该机制在草坡电站的事故抢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递和协同指挥作用,在各专业部门的协同配合下,仅用2个小时就恢复了变电站的供电。
架起互帮互助的连心桥
“有机会来到高原,为这片土地的电力事业出一份力,我觉得是幸运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挂职以来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让汪祺航感触颇深。
在困难面前,他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有一次故障抢修,天空下着大雨,当时汪祺航连续在现场指挥协调了好几个小时,淋雨加疲惫导致他发起了高烧。面对同事让他休息的劝告,他只是裹紧满是泥泞的工装,将安全帽压得更低些,一边用沙哑的声音通过对讲机协调各方,一边认真研究图纸,雨水浸透了他的衣衫,高烧让他的脚步有些虚浮,但他始终坚守在抢修现场,直到故障被彻底排除,远处的灯火再次如繁星点亮山谷,他才撤离现场。这一刻,他守护的不仅是电网,更是千家万户的温暖和希望。
挂职以来,他组织开展各专业技能培训10余次,并结合发生在员工身边的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让班组员工能够快速抓住技术要领,提升技能水平。同时,他积极协调外部资源,先后组织6批次30余名员工赴成都公司参加专业培训和实操教学,解决了检修计划精益管理无样板、实操训练没场所的难题,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了员工技能水平。
援藏援彝专家们,活跃在高山之巅,村寨草原,用忠诚与智慧,继续为高原的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