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践行者,我常常被这样的画面打动:晨曦中,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去热腾腾的早餐;夜幕下,“支客师”用乡音土语讲述党的政策;改造后的小区里,孩子们在新修的花园里追逐嬉戏……这些温暖的瞬间,正是夷陵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2016年3月,我从一名文化工作者转变为一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
2020年7月,正值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的关键时期,领导把文明创建的任务交到我的手中,我怀着“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到最好”的决心迅速地进入角色。我们举全区之力,对标对点,纵深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爱国卫生运动。38名区级领导、24名区直部门“一把手”一线指挥,现场督办。11个主责单位包联10个重点创建项目,81个区直单位包联28个重点路段,396个文明单位参与文明创建,逐级落实“五包五联”责任。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社区及窗口单位整治、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提升、以及不定期的点位拉练、督办会、现场巡查、简报反馈等工作。142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7个口袋公园点缀城区,3000多件群众烦心事得到解决。更让我欣慰的是,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现在成了“守护者”。在“自己动手 清洁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乡村活动中,有位八十多岁的李奶奶坚持要来帮忙,她说:“这是我的家,我要出份力。”这种主人翁意识,正是文明创建最宝贵的成果。
“你们做得太好了,我们没有任何需要反馈的问题。”这是9月上旬国家测评组人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地测评时留下的话,这也是对我们文明创建工作最好的肯定。
2020年9月,为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部领导决定“阵地在哪,人就在哪”,我和同事收拾行囊奔赴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如何让群众走进中心?如何让他们把这里当“家”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在一次文明集市活动中,我与年轻的绳结技艺传承人杨婧聊起来,在交流中茅塞顿开——我们有阵地,她有资源,为什么不能合作共赢呢?于是我和同事一起商量,培育了“百姓大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招募了三峡文化交流中心、爱邻环保公益服务中心等社会公益组织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绳结技艺、家庭教育、传统艺术、书法绘画等项目纳入公益培训课程。自2024年开始,已先后开展3期,区文联、区红十字会、区妇联、区科协等多个部门主动加入,2000余名群众参加,培育志愿者骨干100余名。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在一次下乡调研中找到了答案,我们注意到农村红白喜事中的“支客师”角色,他们是村民信赖的“总管”,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这个发现让我们萌生了组建“支客师宣讲队”的想法。
“过去听理论报告总觉得高深,现在‘支客师’用我们身边的事来讲,一下子就明白了。”下堡坪乡赵勉河村的张婆婆说。下堡坪乡的王传胜是第一批加入的宣讲员,起初他担心自己不会普通话,讲不好,我们就帮他整理素材,改编成三句半、渔鼓调、顺口溜,用“苞谷地里话丰收”“茶园边上说政策”的方式,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现在,王传胜已成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省基层优秀理论宣讲员、宜昌好人。目前,我们已建成882人的“支客师”宣讲队伍,累计开展宣讲2100余场,成了夷陵理论宣讲的“金字招牌”。2024年10月18日,“支客师说理”项目参加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交流展示,获得好评。2025年,“支客师说理”项目入选《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案例选编》,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标杆。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公益不是让少部分人做很多,而是让每个人都多做一点点。
九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从不是追求速胜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薪火相传、没有终点的接力赛。而这场文明接力的核心主角,正是60万淳朴向善的夷陵人民。他们以日常里的点滴行动为涓滴细流,汇聚成奔腾向前的文明江河;以心底里的真情实意为笔墨纸砚,书写出温暖人心的大爱篇章。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