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高原 新风润民心
——青海省海南州移风易俗绘就乡村文明新图景
◎ 赵越

    近年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破除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让清风正气拂遍城乡草原,不仅擦亮乡村文明底色,更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青海湖之南绘就一幅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图景。

    建章立制

    以“硬约束”筑牢新风根基

    移风易俗落地,制度保障是核心。海南州在尊重本地传统与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指导村规民约规范修订,将生态安葬等内容纳入其中,引导党员带头、村民自觉,并吸纳老党员等加入红白理事会,推广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与铺张浪费。目前,全州所有行政村(社区)均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制度覆盖率达100%。

    在此基础上,各县结合地域与民族特色细化举措。共和县印发专项治理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上设置移风易俗专栏,转载、刊发政策理论等相关知识,推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新风尚。贵德县建立红白理事会,明确红白事办理流程、标准及奖罚措施,有效发挥信息员监督、帮助办理丧事等作用。贵南县建立相关工作台账,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加强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协同推进移风易俗。同德县联合快递、外卖企业,在快递车、外卖箱上张贴文明相关宣传标语,利用其走街串巷、流动性强的优势,将改革政策“送货上门”。兴海县联合宣传、统战等部门组建宣讲队,深入基层开展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殡葬”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此外,全州推广积分制与积分超市,将丧葬领域移风易俗纳入积分,通过物资兑换引导群众参与,持续打开乡风文明新局面。

    破旧立新

    以“集体颁证”引领婚嫁新风

    在婚俗改革领域,海南州民政系统以“5·20”、七夕等婚姻登记高峰日为契机,开展结婚登记领导颁证、集体颁证、现场宣誓、赠送礼盒、行解缨结发礼和执手礼、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等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弘扬文明健康、低碳节俭的现代婚俗新风。

    走进贵德县婚姻登记处大厅,《移风易俗文明婚俗倡议书》展板映入眼帘,几对准新人正驻足观看。“简单真诚的婚礼更有意义。”一对准新人笑着说。

    作为省级“婚俗改革试点县”,贵德县坚持婚俗改革“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原则,开展婚姻登记延伸服务,逐步实现婚姻登记“省内通办”,连续三年举办集体颁证仪式,宣讲相关法规、宣读婚姻誓言,同时融入传统婚俗元素,倡导“重登记、强责任、尚节俭”。此外,贵德县还依托特色景区在河西镇美地花田、河西镇薰衣草庄园建成婚俗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五大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婚俗文化润物无声。

    其他各县亦同步发力。共和县在“5·20”举办集体颁证,向新人送宣传手册,普及婚事简办理念。兴海县则建立婚嫁新规,由村“两委”、党员以及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和劝导队,统计婚嫁彩礼情况,宣讲高额彩礼危害,通过“线上+线下”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活动,讲述移风易俗故事,让文明婚俗理念深入人心。同德县借民法典宣传月,在广场、婚姻登记处宣讲婚俗改革条款与法规,结合案例引导文明婚嫁。贵南县则在节日向新人发宣传单、邀其签字承诺,还通过新媒体、乡村广播讲改革故事,助力村民转变观念。

    成效彰显

    以“新风尚”助力乡村振兴

    漫步如今的海南州,移风易俗之风扑面而来。

    在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村民感慨:“有了村规民约,彩礼、酒席都有标准,省钱又没了攀比心。”王屯村工作人员介绍,曾经,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让村民不堪重负。2022年,王屯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以“五约束四破除一守约”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严禁攀比浪费,还涵盖护环境、敬长者等内容,激发村民争先进、创文明的热情,让村民切实享实惠。

    王屯村更将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打造贡菜、鲜食玉米加工厂,带动10余名困难群众务工、40余人参与集体经济,月收入达3000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180.2万元,文明乡风化作乡村振兴动能。

    海南州各县亦同步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共和县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借新媒体和公示栏树典型,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兴海县督促干部职工带头遵守移风易俗“限高”标准;同德县依托驻村干部建立制度、开评议会,规范村民行为;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以“五严禁一承诺”定村规,明婚丧标准。

    海南州正以移风易俗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勾勒出文明和谐、富裕幸福的新图景,让每一寸土地都洋溢新风正气与蓬勃生机。

 

当前:B1版(2025年1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