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首邑家人”特色宣传矩阵
“大兴样本”让网络正能量落地生根
◎ 杨澜  孙晴

    ● 锻造内容——筛选题材、打磨细节、融入理念、传递价值,做到“内容为王”的坚守与匠心

    ● 聚力出圈——属地统筹+榜样赋能+平台传播,奏响网络空间的“文明交响曲”

    ● 引流扎根——将线上的关注度(流量)引导至线下,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

    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聚焦“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目标,立足基层实践,通过打造“首邑家人”新媒体传播矩阵,构建起覆盖各主流平台的传播体系,推动网络空间持续充盈正能量,成为网络空间正能量传播的基层样本。

    内容“硬核”,让大兴故事“燃”动全网

    建设网络文明,优质内容是“源头活水”。

    “首邑家人”视频平台自2023年运营以来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社会责任,以党的创新理论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将每一期内容打造成播撒温暖与善意的“文明种子”,在网络空间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平台以“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为标尺,筛选题材、打磨内容,聚焦道德模范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暖心事,捕捉劳动先锋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中攻坚克难的身影,记录志愿者为民服务不停歇,坚决向“流量至上”的低俗内容说“不”。更用“小切口”讲好“大主题”——把抽象的文明理念藏进邻里互助的日常、融入垃圾分类的细节、写进“接诉即办”解决民生难题的故事里,让政策条文变成街坊邻居都能懂的家常话。

    平台还深挖本土“富矿”,让文明故事带着“烟火气”。深度结合大兴区“新大兴 新国门”建设实践,系统化挖掘辖区好人好事资源,形成“宝藏新农人”“我在大兴圆梦”等具有大兴辨识度的内容矩阵,彰显本土人文精神与时代风貌。今年制作的《文明体验官》《Touch 大兴—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甜蜜答卷》等中英文系列短视频,在海内外官方平台播出,累计视频点击量近2000万,让网络正能量澎湃文明新动能。

    链接多方,共谱网络“文明交响曲”

    网络文明建设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合力的“大合唱”。

    大兴区以“首邑家人”视频平台为核心,创新“属地统筹+榜样赋能+平台传播”协同机制,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从“单打独斗”变成“众人拾柴”,奏响网络空间的“文明交响曲”。

    社区活动室成了拍摄“文明公约”情景剧的片场,学校操场变身“核心价值观”快闪的现场,企业车间记录下“工匠精神”的镜头……大兴区统筹各类资源,政策上给支持、场地里给便利,给“首邑家人”搭起广阔“舞台”,让文明宣传既紧跟政策导向,又贴近百姓生活。

    深挖身边的“平民英雄”的故事:80后新农人刘福娟创办北京最大西瓜育苗基地的奋斗历程;儿童康复治疗师董凡凡用爱守护特殊儿童的暖心日常,这些“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故事,成为市民可学可做的“活教材”。

    依托“首邑家人”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短视频、直播、话题互动等多元形式,在微信、抖音等平台精准分发优质内容,实现下沉式、共情式、沉浸式、圈层化、矩阵化传播,让文明声音“声声入耳”,传遍网络。

    双线融合,把“云端流量”变“文明增量”

    网络文明不能只“飘在云端”,还得“走进生活”。

    “首邑家人”视频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把网络流量变成文明创建的“真成效”,实现向上向善的力量从“指尖”延伸到“脚尖”。

    区里的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行动、文化惠民活动,都成了“首邑家人”的“内容富矿”:社区开展国际志愿者日线下活动,线上便同步拍摄“致敬我们大兴的温暖志愿者”视频;村里办“丰收节”,线上便即时开启“新农人带货”直播。“一次实践、多元输出”的模式,让线下的“小热闹”发酵为线上的“大影响”,让文明故事在双向互动中自然生长。

    线上的每一次点赞、每一条留言,都在汇聚文明共识;线下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份参与,都在将网络热度转化为文明实践的“真章”,正能量与大流量形成“双向奔赴”。《团圆路上的坚守》评论区被“向守护者致敬”“谢谢你们的坚守”等暖心留言刷屏;直播助农栏目《出道吧,宝藏“兴”农人!》,吸引超11.9万人次在线“围观”,更让“助农兴农”从屏幕上的话题,变成人人“动动手指就能参与”的实际行动。

    平台运行以来,发布原创视频61条,浏览量破1281万,点赞数超25万,粉丝量超24万。如今,这个新媒体矩阵,正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用“微互动”凝聚“大能量”,将向上向善的力量融入日常,为建设网络强国注入基层实践的“大兴力量”。

当前:B1版(2025年1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